何香凝:没有了气节和风骨,艺术有什么用
何香凝晚年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著名画家、诗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集政治家、美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唯独何香凝一个。她的艺术创作,凸显了艺术与时代、与个人追求的交融。
何香凝一家合影
独向天涯寻画本
1903年,何香凝陪丈夫廖仲恺留学日本。很快,这对夫妇结识了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何香凝成为同盟会第一个女盟员。1906年,何香凝赠诗廖仲恺,后者奉孙中山之命秘密回国:“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1909年,她进入东京本乡美术学校学习美术。无疑,何香凝是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学习美术的。
2016年,何香凝美术馆重装后策划的首展是“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参展作品来自1905—1937年留学日本的中国美术家,集中关注他们对中国画改良的贡献。
据研究,以东京美术学校为核心的日本近20处美术教育机构,当时接纳了约600名中国留学生,其中约72人正式毕业。不少人回国后继续从事美术创作,并对中国美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们其中就包括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关良、丰子恺、张大千、陈之佛、黎雄才、傅抱石等人。
廖仲恺
狮虎精神
在何香凝的美术创作中,她画的狮子、老虎特别受人关注,被评为:气度恢弘、立意深邃、抒情明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被视为沉睡的狮子。长久以来,传言是拿破仑说中国是沉睡的狮子。其实,梁启超在1899年写的《动物谈》中就提出了“睡狮”。梁启超此文发表后,睡狮的说法逐渐流传。当年,知识分子把龙视为腐朽的清政府,而睡狮、醒狮成了对国家民族新的比喻和象征。1904年出版的《教育必用学生歌》就收录了3首以“醒狮”为形象的歌曲。邹容、陈天华的《革命军》和《猛回头》中都有睡狮、醒狮的说法,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作用,乃至有《醒狮》杂志的出现。
何香凝《虎》,设色绢本,26×30cm,1910年
何香凝1914年创作的《狮》,画面上一头威武的雄狮侧卧昂首,双目炯炯,怒视前方,用笔精到简练,结实生动,卓然为大家风范。同样,何香凝创作的老虎也是威风凛凛,充满生气。何香凝的狮虎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精神,看到了革命的理想。
何香凝曾以自己的艺术绘画,承担起绘制反清起义军的军旗、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反清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等革命宣传工作。儿子廖承志在参加红军长征途中,也拿起了画笔,成为记录长征的画家。就这样,艺术让革命传统在何香凝家里传承。
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与子女的合影
寒梅品格
何香凝的《高松立海隅》上,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题款:“高松立海隅,梅菊为之护。幽兰亦间出,清泉石中漱。绿竹更悠然,岁寒挺如故。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陈毅高度颂扬了何香凝的人格画品。这幅典雅大气的作品是何香凝在1960年6月创作的,正值“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即“第三届全国美展”)举办之时。在这年7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何香凝被推举为中国文联副主席。8月9日,中国美协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推选何香凝为中国美协主席。
何香凝《梅》,设色纸本,40×77cm,1953年
作为一位科班出身、创作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何香凝的艺术得到普遍认同和赞誉。她和许多20世纪著名中国画家多有合作。例如,与徐悲鸿、叶恭绰合作《倚松读书图》,与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邵逸轩、惠孝同、周元亮、潘素、张伯驹合作《春山童趣》,与张聿光、李祖韩、钱瘦铁、贺天健合作《青山红树》,与潘天寿合作《江淹浦畔》,与傅抱石合作《松风流水》等。何香凝以花鸟、山水画见长,工笔、意笔兼善。在与风格各异的艺术家同道合作中,她功力精湛、唱和自如、浑然天成。
何香凝与儿时的廖承志
何香凝从事绘画创作并不是文人案头赏玩之物,也并非政务之余的消遣,而是寄托了丰富的革命激情和人格追求。1928年末,何香凝对蒋介石叛变革命表示愤慨,与经亨颐、陈树人以松、竹、梅高洁情操为追求,组成“寒之友社”,和一批国画名家郑曼青、张善子、张大千、李祖韩、李秋君、王一亭等人诗画唱酬。
1951年,何香凝在自己的作品《梅花》上题写:“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向天涯寻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借咏梅以明志,是何香凝的艺术宣言;梅,也成为何香凝的人生品格写照。(钱晓鸣,中国画学会理事)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等在日本举行“帝制取消一笑会”。前排左四起:宋庆龄、孙中山、何香凝。后排左二起:廖仲恺、胡汉民。其余的为日本友人。
何香凝与宋庆龄
何香凝与儿子廖承志共同作画
但从上世纪30年代后,何香凝的画风开始有了明显转变。在题材上,其已由之前的狮、虎等动物画,转化为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梅兰竹菊。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何香凝就把对时局的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
何香凝《松·菊》,设色纸本,173×273cm,1931年
何香凝《菊》,设色绢本,99×31cm,1913年(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在日本期间得到宫崎寅藏等日本友人的帮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幅画是何香凝为宫崎夫人所绘,已成为了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何香凝《马》,设色绢本,111×41cm,1914年
何香凝《高松立海隅》,设色纸本,135×140cm,1960年
何香凝《枫》,设色纸本,129×65cm,1929年
何香凝 1932年作 墨菊
何香凝 1943年作 喜上眉梢图
何香凝 1944年作 红梅
何香凝 1950年作 梅雀图
何香凝 白梅
何香凝 菊花
何香凝 墨梅
何香凝 墨竹图
何香凝 双清图
何香凝 山水
何香凝 虎
何香凝 刘海粟 岁寒三友
何香凝 秦仲文 虎谷图
何香凝 王一亭 菊石图
何香凝、廖承志等 1950年代 把酒当歌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
主管: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岭南美术出版社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