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焚后葬于河中的君王——商纣王:儿子武庚遵照“死后葬于淇河之中”遗命,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

淇河岸边:纣王墓,原位于淇河之中

河南省鹤壁市,S305省道(旧)向西过浚县的卫贤镇,向西跨过南流的淇河后,就进入了淇县的河口村。

淇河西岸,S305省道北侧,有一个高大的墓冢,里面葬着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帝辛。

上图为两个月前无人机航拍的纣王墓(上东下西)。(王子瑞摄)

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

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

资料显示,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

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

上图为2007年7月21日,瑞视觉拍摄的“纣王之墓”。

2009年1月11日,瑞视觉拍摄的“纣王之墓”。

之前,纣王墓仅此一个孤零零的墓冢。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殷姓后人安置了纣王石雕像、华表以及碑刻数通。

辛(或受、受德)生年不详,当代出版物有时将其生年定在文丁后期或帝乙前期(一说其生于前1105年,也有前1094年等的说法),皆无确证,仅供参考。据《史记》,辛是帝乙的小儿子,兄长为微子启。微子启因母亲地位低贱,不能继承王位,而辛作为嫡子被立为继承人。约帝乙二十六年(约前1076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下同),帝乙逝世,辛继位,这就是帝辛,天下都称之为“纣”。

纣王这个人物随着《封神演义》一书的流传而为人们所熟知,加之经常登场于一些现代衍生的封神影视作品之中,以此深入大众脑海的商纣王帝辛,是一个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

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淇县人民政府官网:

帝辛(——约公元前1066年),后人亦称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都朝歌。帝辛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

帝辛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率重兵征服东夷。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殷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史记》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征服东夷的胜利,使帝辛逐渐骄傲恣肆,专横跋扈,特别是晚年,好酒淫乐,不理政事。曾在朝歌设肉林、酒池,寻欢作乐。群臣进谏不纳,为此其叔父比干被杀,庶兄微子逃离,太师箕子佯狂。但宠爱妃子妲已,唯妲已之言是从,肆意残杀无辜。

后,周武王联合庸、蜀、羌、 微、彭、濮等族,带兵数万,与帝辛兵会战于牧野(朝歌城南至卫辉市)。帝辛仓皇组织奴隶兵应战,前徒倒戈,败回朝歌,登鹿台蒙珠玉衣自焚而死。其子武庚将其葬于淇河西岸,今遗址尚存。

在安阳的殷墟遗址中,有一座无墓道、未葬人的HPKM1567,被称为“假大墓”。杨锡璋认为它是未完工的墓葬,应属于帝辛,范毓周等支持这一观点,但学界就此尚无定论。

淇县的这座纣王墓,2008年6月16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纣王陵北侧另有两座小型墓葬,据传为帝辛妃子“姜王后”、“苏妲己”之墓。苏妲己墓,请看《瑞视觉》下面一篇的专题介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