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暑期托管这出好“戏”唱好
暑假陆续开启,近期,多地启动“官方”暑假托管服务。对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农民工家庭等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利好政策。但就反馈来看,公众对此还存有疑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思想观念。因成长经历、学养积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家长对暑期托管有不同看法:有的家长认为,暑假是孩子吃好、睡好、玩好的自由生长时间;有的家长认为,暑假是查漏补缺、弯道超车甚至成长“拔节”的好时机,不能让孩子虚度时光。
收费标准。收费标准除了与托管服务内容、质量有关,还与家长对托管的态度、家庭承受能力、当地大致标准等密切相关。公办学校开展托管服务,会压缩校外培训的生存空间,他们可能就公益托管收费问题“暗流”搅动。
服务内容。应试感强的家长主张文化补习,素质教育派则主张艺体发展,想“鱼与熊掌”兼得者也有之。文化课教师紧绷一学期的弦还没来得及放下,又要负重上阵;艺体教师的情况则有些许复杂,有的长期公开、半公开“带小课”,有的有个人追求和爱好,参与托管服务的意愿不高。
权责划分。学校固有资源只能满足常规教育教学需要,面对需求升级的暑期托管服务,势必要借力。暑期开放的公共场所不局限于小学生群体,也没有专门用于服务和保护小学生的特殊场地。公共场馆要承担暑期托管服务,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日常管理权责划分、应急预案制定、管理人员的安排与衔接,等等。
要唱好暑期托管这出大戏,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弹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操作。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要给予公众思考空间和选择意愿:要给管理人员(教师、场馆工作人员等)留有充电学习、休假的时间,不能通过考核等手段强推;还要给承接单位和学生家庭足够的自主选择权。
分层次管理和按内容收费。相较于在校期间的大班教学,暑期托管更有小班组合“吃点菜”的味道,能更好地体现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根据自身偏好、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心仪的托管服务内容和场所。同时,暑期托管的“菜单”要尽可能丰富,给予学生和家长更多选择。另外,收费项目要因托管场馆、服务内容及托管时长而异,让托、受双方都有获得感。
托管服务多样化、科学化。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游泳馆、文化馆等资源,但要科学规划,比如划拨特定时间段,让学生与其他公众错峰使用。另外,要坚持德、智、体、美、劳等多育并举,既不能以文化课学习代替托管服务,也不可因盲目反对“应试”而忽视文化课学习
(作者黄彦文,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