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名传奇

淮南市总面积为5571平方公里,管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寿县、凤台二县,千百年来,本地区留下了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地方特色的地名

田家庵

田家庵在今天虽为淮南市区名称,但在过去一直与大通、九龙岗并称为“淮南三镇”,也一直是淮南市最繁荣的区域。

田家庵狭义上特指今田家庵码头(街里)与邻近区域。古时名为冷水滩,后名为下窑(与上窑相对),为怀远县南部边境。由于一田姓人家常年居住于此,并设有简易渡口,后命名渡口附近地区为田家庵。

大通

大通与田家庵一样,为“淮南三镇”之一,在煤矿开采前亦为怀远县管辖。

清宣统二年(1910年),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人段书云等来此筹建煤矿,1911年正式注册"大通煤矿公司",是为"大通"之名的由来。

上窑

上窑在唐代被列为七大瓷都之一,以“秦墟”、“古瓷”并称,是中外驰名的古“寿州窑”发源地。上窑古代长期属寿州管辖,与田家庵(下窑)并立。

洛河

洛河古称洛口,因位于洛涧入淮口而得名。洛河位于淮南市大通区西北部,北临淮河,南倚舜耕山,东邻上窑镇,西接田家庵区。

洛河古属楚地,是淮河流域的千年古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肥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洛涧古道”之誉。

舜耕

舜耕之名源于舜耕山,相传古时贤君大舜曾经于山脚下躬耕而得名。

舜耕山主峰海拔297米,这里山势绵延起伏,泉涌林茂,雄奇险峻,拥有原始森林植被5000余亩,树木荫荫,遮天蔽日,风光宜人。

主要有以洞山和罗山为主的秀峰、怪石、涌泉、洞穴、湖潭(泉山湖和老龙潭)、古树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寺庙遗址、古寨及跑马场遗址、革命活动遗址、日本碉堡群、古墓群、古战场遗址、古建筑等人文景观。

六里站

六里站位于今淮南市田家庵区国庆东路。此地原为民国时期田家庵港口的货物囤积地,初规划四里地,后增加为六里,故称为六里站。

老龙眼

老龙眼位于舜耕山北麓,很久以前,此地有一股泉眼终年向外涌水,水质甘甜,连绵不绝,附近百姓都以此泉为水源。泉眼周围有一巨石酷似龙形,故名“龙眼”,久而久之,就演化为“老龙眼”了。

老龙眼在解放后还在涌水,而且水量很大,后来因为城市建设被填埋,形成了现在的老龙眼水库。据说真正的泉眼现在还存在,位于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矿三院)大院内。

三和

三和乡原属寿县,1965年后成为新成立的长丰县之一部分。2004年划归淮南市,2012年后成为淮南市政府所在地。

三和原名五叉路。相传吴、邹、徐三姓相争,后经和解成为睦邻,故名三和。

蔡家岗

蔡家岗虽隶属于谢家集区,但名气比谢家集大的多,淮南人基本用蔡家岗指代西部城区而非谢家集。

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地(今河南上蔡),后叔度反叛,为周公放逐,复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蔡平侯迁至新蔡(今河南新蔡),后吴国迁蔡昭侯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并改为下蔡。之后秦朝于此置下蔡县。

今蔡家岗地区处于下蔡城边界,称为蔡城头。蔡国灭亡后蔡姓者仍定居此地,名为蔡岗,后称蔡家岗。

八公山

淮南市八公山区、八公山镇与寿县八公山乡皆直接源于八公山。

八公山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是连接淮南市八公山区、凤台县与六安市寿县的一段山脉,也是一片风景区,与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如淝水之战等连在一起。八公山历史上有淮山、楚山、淝陵、北山、寿春山之称。

八公山因汉淮南王刘安与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八人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而得名,后因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孤堆

淮南地区用孤堆命名的地方较多,如大小孤堆、孤堆回族乡等,但其中严氏孤堆较有影响力,相传为三国袁术之墓。袁术于寿春称帝后遭各方讨伐,后死于寿春城外八十里的江亭,而严氏孤堆即为袁术孤堆的误传。

凤台

凤台古名州来、下蔡,历史悠久。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拆分寿州淮河以北之下蔡县故地单独置县,县衙设与寿春城北街,与寿州同城分治。因县内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此,因名凤台。

寿春

寿春自古以来为江淮地区重镇,寿州、寿县之名皆源于寿春。

《寿县志》记载:“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始得名为寿春(寿,长久之义,吉祥之词;寿春含‘为春申君寿’意)。”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徙都寿春,命曰郢”。

此后随着各时期行政体制变化与避讳等需要,寿春又称寿阳、寿州等。

正阳关

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颍口,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记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

“正阳”二字始出于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远游》篇,曰“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安丰

安丰镇为江淮古镇之一,南北朝时即设安丰县,并为安丰郡治。此地早先有“安康丰盈”之称,为典型的鱼米之乡。

安丰塘,古称芍陂,又称期思陂,中国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寿县中部地区。史载由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安丰塘古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隋唐以后此地设置安丰县,因此被称为安丰塘。

瓦埠

瓦埠镇为寿县瓦东地区首镇,瓦埠镇来源于瓦埠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600多年。

据《寿县志》记载:“镇西为东淝河故道,后积为瓦埠湖(又称望春湖)”,“瓦埠在汉时曾为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瓦埠站。明清称瓦埠镇。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街为“君子镇”。

隐贤

隐贤镇,古称百炉镇,为三国曹操军营遗地,因当时行军打仗支架数百火炉炼制兵器而得名。唐朝时著名儒士董绍南(史称董子)隐居于此,故名为隐贤镇。

隐贤镇是寿县四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地处寿县西南边陲,北接迎河镇,南邻六安市马头镇,西与霍邱县的“西隐贤集”隔淠河相望。“东隐贤,西隐贤,隐贤集街心能跑船”,这首童谣生动地描述了隐贤镇的地理特点。

炎刘

炎刘镇为寿县南部重镇,新桥国际机场产业园所在地,由炎刘庙而得名。

据传炎刘庙始建于汉代,当时的居民多为阎、刘两姓大户,故名为阎刘庙,后人误为“炎刘庙”,相传至今。

三觉

三觉镇为寿县南部的一个建制镇,其名由三觉寺而来。俗传,清光绪年间有觉妙、觉修、觉慧三个和尚在此建寺,后传为三觉寺。

小甸

小甸镇,位于寿县瓦埠湖以东地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与美丽田园景致,因古代寿州经瓦埠至庐州驿道上的小店而得名,明末清初演称为小甸集。

二十里店、四十里店

两地分别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与山南地区,古代为寿州、庐州官道沿线驿站,因距离寿春城整二十里与整四十里而得名。

蔡城塘

蔡城塘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是江淮地区著名的古水利工程之一。

春秋末期,蔡昭侯以诸侯身份受辱于楚国令尹子常,坐困经月,后脱困归国,发誓雪此奇耻大辱。姬申先求助于郑国,后求助于吴国,终于引吴军攻破楚国郢都,雪耻的同时,却又更进一步得罪了强邻,不得不迁国于州来国故地,史称下蔡。蔡国在淮南地区存在了数十年,其间在此地筑有城戍,蔡城塘之名由此而来。

据清《寿州志》记载:“蔡城塘水利仅次于芍陂,南北长一千八百丈,东西阔五百丈,周围约计三十六里,西靠高岗,东、南、北三面筑埂,设陡门十三座,灌田二百余顷。“北引黄闾、舜耕诸山以及平坡漫洼之水五派,从姚皋、马厂向南汇于沟,委宛十三里,由孔家店东过桥入塘。沟旁有减水石闸、滚水坝各一座,遇水异涨则泄至北炉桥入河归淮”。

~~郢

淮南市与周边地区皆有以郢命名的地方,如李郢孜,王郢孜等等。

“郢”之称渊源极远,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那时楚人在湖北荆山地区组建起自己的族群,将其所居之都称为“郢”。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楚顷襄王逃至陈城。后诸侯国家联盟,齐、赵、韩、魏、燕共推楚相黄歇为统帅,组织六国联军伐秦。秦军着重攻击楚军,楚军败绩。由于害怕秦国报复,黄歇放弃了陈城,带上楚考烈王由西往东退逃,渡过淮河,进入淮南地区,在寿春城重建楚都,仍称之为“郢”。

受此影响,当地人便把那些比王都小很多的村落也称为“郢”。过去人们多以一家宗族形成村聚,为了区别,人们便在“郢”字之前加上宗族的姓氏,一直延续至今,其实这乃是楚国遗风。

~~圩

淮南与周边地区用圩命名的地方也很多,如平圩,朱圩、郝圩等。

“圩”之称形成较晚,大约100多年。清代中前期,凤台知县李兆洛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修成《凤台县志》,其中所有涉及淮南地区的村、坊地名,尚无“圩”字之称。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湖北,江淮地区捻军势力兴起,据地逞雄,袭击州县。第二年,安徽暂署巡抚周天爵疏请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组建团练,以抵御所在地区的捻军势力,获得诏许。团练在所据之地采取了结圩的方式,所谓结圩,即是将一个地方的群众集中到较大的村落中,村落周边外挖壕沟,里筑堤坝,再加练兵在坝上防守,谓之曰“圩”。同治元年(1862年),时而投靠清廷残杀捻军、时而投靠太平天国残杀官绅吏民的两面派苗沛霖结圩数百里与清军对抗。同治二年,清廷遣骁将僧格林沁将其剿灭。

自此,曾经结圩的地方便被人们习惯地称作“~圩”,这些是古时战乱留下的纪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