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读后感:要知晓世故,也要保持善良之心
说起《增广贤文》,很多朋友都非常熟悉了。这是一本古代的奇书,里面有大量句子流传在民间,经久不衰,甚至现在还是很多人的“处世哲学”。
相比《菜根谭》、《小窗幽记》、《闲情偶寄》那些偏向“伟光正”的格言类古籍,《增广贤文》显得更加现实,显得更加冷峻,有时候甚至完全撕去了温情的外衣,直指利益的根本,使人不只是“茅塞顿开”,甚至有“细思极恐”之感。
那么《增广贤文》值得阅读吗?我的观点是值得一读,但未必要按照《增广贤文》的说法来一一遵守。毕竟,《增广贤文》是古人的世界观,未必符合现实,所以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看古典名著的读书人。今天猫和朋友们聊聊《增广贤文》的读后感:“要知晓世故,也要保持善良之心”。喜欢读书的朋友们记得关注我哦。
《增广贤文》不像《菜根谭》那样,没有对全书做“修身”、“应酬”等门类的划分,而更像是一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只不过,《增广贤文》所注重的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而非文字上的生动华丽了。
如果说,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增广贤文》,大概便是《红楼梦》中那副大名鼎鼎的对联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增广贤文》所要谈的是社会人情,所针对的是乃是古代那种“人情社会”或者说“人情江湖”,故而相比儒家的伦理道德更加犀利而尖锐。
比如,《增广贤文》说:“廉官可酌贪泉水,志士不受嗟来食。”不吃嗟来之食,那是儒家一直倡导的。但前一句“廉官可酌贪泉水”,就有些与传统违背了。
以儒家传统而言,古人所接受的教育乃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为什么这里强调好官也可以与贪官同流合污呢?显然,这观点受到了道家那种“和光同尘”的思想,重心在于保护自身。
《增广贤文》认为,在古代那种贪官横行的环境下,“廉官”没必要太过撇清自己,不然就会陷入孤立和遍地是敌的难堪中。这是一种消极的自保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是落后思想,却说出了一部分古代官员的心声。
而且“廉官可酌贪泉水”,依旧强调“廉官”,可见《增广贤文》并非看不见“廉”与“贪”谁善谁恶谁美谁丑。只是,它更在乎“廉官”的生存环境,更倾向于“穷则独善其身”的避世理念。
这种理念,显然不会被心怀国家百姓的正人君子所接受,不会是中华文化积极进取,不惮于荆棘苦难的主流。但这种观点,确实也在过去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再比如,《增广贤文》对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有着犀利而深刻的认识:“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牛马。”世上的父母大概都一样,对于子女总是说不出的宠爱乃至于溺爱。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很多父母真的是为子女做牛做马,从孩子出生到孩子结婚,从带孩子到带孩子的孩子,一辈子劳劳碌碌,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子女。
而子女呢,虽然多数都懂得感恩,但对于父母的感情,终究没有对他们的子女的感情深。换句话说,世上有不少不孝的子女,却很少见到狠心的爹娘,正是“虎毒不食儿”之意。
正是因为看到世人为子女太过操劳,做牛做马而不肯有一日休息,《增广贤文》强调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牛马。”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多享受一下,没必要为子女存着钱,不然到头来自己苦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收获。
显然,这也是《增广贤文》比较世故的一面,比较“自私”的一面。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父母为子女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所谓“母慈子孝”,古代社会一向推崇所谓“贤妻良母”,而想要得到“良母”的评价,便需要父母付出许多东西,这正是《增广贤文》所不认同的。
当然,《增广贤文》也有许多比较正面的信息,比如“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改之。”再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再比如“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此外,《增广贤文》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观点。比如,《增广贤文》前一秒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是强调金钱没用,做人要仁义为先。后一秒又说:“贫居闹世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又是强调金钱第一,做人还是要赚钱为大。
显然,《增广贤文》并非是一个人的观点,也并非一时的观点,更多是根据现实情况而随机应变,故而态度便有不同的差异。
所以,我们现代人在阅读《增广贤文》的时候,也要有所抉择,既要知道社会的一些人情世故,也要保持一颗善良心。说白了,不要把别人想得太坏了,毕竟世上还是好人多呀,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的。
大家看过增广贤文吗?你们对这本书里的句子有什么感想呢?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