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丨13岁少年弑母:这样的孩子你还给他机会吗?
在网友的一大片谴责声之后,这件事的后续发展让我看到了这个孩子背后的故事。
事发当天晚上,江苏盐城建湖县某小区里,一位母亲因上初一的儿子小邵玩手机而将手机摔在地上,砰一声,吓得家里的狗狂吠不止。儿子情急之下进厨房拿来菜刀朝母亲后脑勺一挥,想吓唬吓唬她,可没想,这一挥下手重了,瘦小的母亲直接被砍中并流血不止,不支倒地。
意外砍死母亲,小邵也被吓到了。狗叫得更起劲。小邵走过去把狗也一刀解决了。
在离家200米的餐厅呆了一天一夜,最终被警方带走。
“他走的时候挺配合的,没有挣扎。”店员告诉记者。
邻居说,这一家从2003年起就一直居住在这里,已住了16年了。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地从事工程监理工作。平日里,都是母亲管教孩子,她对儿子的要求比较严格,过于保护,儿子甚至从来没有跟对门的邻居打过一次招呼。
有网友说:13岁的孩子为何弑母?就因为刑法规定的“十四周岁以下杀不被追刑责”。当下之际,是尽快调整刑责年龄,对于杀人案,刑责年龄应该调整至8周岁。
如果出了事只去调整刑法,那么结果只会是无底线地下调刑责年龄,有一天,可能甚至要废除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从而也失去了立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初衷。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里。”
因为,父母的手里,握着孩子的命运啊。
对于犯下不可弥补之错的孩子,他的未来依然还是取决于他的父亲。
“孩子回来几天一直沉默,那么多天只对他爸说了一句话:爸爸我错了。”孩子的爷爷说。
能承认自己错了的孩子,就与先前那个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的孩子存在本质的不同。承认错误就意味着还有改好的可能。
永远不要拒绝一个想变好的孩子,更不要因为一次错误轻易地给孩子下定论。因为这世上多一个好孩子就意味着能少一个坏孩子。
既然母亲的生命已无法挽回,至少还可以从这件事里反思这几点,尽力挽回一个在迷途中的孩子,也是给我们敲醒警钟。
01
—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
心理学家陈会昌认为: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或长期由一方抚养的子女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小邵自出生以来,都只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因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没能尽到父亲的教育义务不说,孩子连父爱都无从感受。
母亲长期独自抚养孩子,但也并没有做到长时间的陪伴,她一个人在商场租了商铺开服装店,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儿子每天大量的时间都是自己在家待着。
在孩子3岁之前,是与父母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陪伴可以使孩子的依恋和安全感得到满足,呈现愉快、轻松的感觉。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这种依恋需求一直持续到12岁,只是年龄越小越重要。
在孩子3-6岁是树立他正确的是非观的最佳时机。这同样需要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最早表现任性的时刻,及时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并对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他认知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事情。
02
—
青春期最需要培养稳定的情绪
严格的管束对孩子小的时候还是起作用的。小邵的成绩不错大概也是母亲在他年幼时期管教的结果。
可一到12~13岁这个年龄,孩子进入青春期,亲子关系的性质就开始发生重要的变化。由童年期以父母为中心的关系向平等与民主的关系过渡。青少年自主要求增强,对父母权威的接受性降低,亲子之间的冲突增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最大的特征是情绪不稳定和自控能力差,一点小事就容易冲动和伤害他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心性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吸引。做事也不会像成年人一样考虑后果,因此容易触碰法律界限。
孩子在当时嘈杂的环境中,会本能地去拿菜刀来处理问题,多少也是效仿了母亲摔手机的暴力做法。在那一刻很想用行为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告诉母亲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不再受她随意的控制。母子俩人都成了情绪的奴隶,受情绪的支配。
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培养稳定的情绪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重要性。更应该知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孩子面前,始终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他的自我成长意识开始明显,有自己的主见,这个阶段家长要进行尊重教育,可以给他提出多个选项,由他自己选,但不要替他做主。
03
—
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方式
母亲长期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对孩子的保护自然要比别的孩子更多,这也逐渐演变成孩子口中的管教太严。无形中,母爱变成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一道墙。一个十几年来连邻居都没有说上话的孩子,他的世界是封闭的,只剩母亲和自己。
母亲的本意是保护孩子,却反而给了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
母亲唯一愿意给孩子的苦就是学习的苦。一味地追求学习和成绩,不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仍然是现在很多父母的教育误区。
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的作者Angela Lee Duckworth认为,决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灌输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培养出影响一生的性格特质。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能力,不是教孩子跑多快,而是在摔倒后还能站起来继续跑。
孩子总归要与父母分离,逐渐长大、独立。但在此之前,父母为孩子成长的分离能做的准备是让他充分地与这个社会接触,用他的方式去感受和回应,去与他人沟通、相处,让他在这个世上,多一些可以互帮互助,一起走下去的朋友。
04
—
养成正面思考的习惯
社会心理学博士Alison ledgerwood在研究人类思考方式时发现:
发泄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负面情绪,说出我们这一天过得多糟,感觉好多了。所以我们不停地去谈论那些把我们逼疯的人和事。
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倾诉那些美好的事情,这才是我们大脑需要的。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大脑,让它习惯从负面的情绪和事件中寻找正面意义。
无论如何,培养这种积极正面的心态都应该是每个父母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堂课。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都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bottle:新晋宝妈,从胚胎孕育就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专注婴幼儿胎教及早教实践,带着孩子从她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信洁心理驿站欢迎您的原创,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联系编者删除。
精彩原创:
心理美文 |《渡心人》:两地分居的爱情
点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见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