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判断时,根据“事实”而不是“习惯性思维”,会有惊人发现
某年我在北大参与项目,我所带团队有个北大二年级的女生比较特立独行,因为和任何人都无法合作,所以放在了我的团队。
我管人也不行,只能带领大家把项目做好,所幸其他人都很配合。
但她管的团队财务,拒绝我过问,因为只有几千块钱,只要用钱不缺,发票是否能整理好,我也就没有细问了。
项目结束后,回财务处报账。
她在财务老师办公室掏出一团团皱巴巴的发票收据,财务老师连忙问:
"队长是谁?为什么不监督整理?"
旁边一个研究生说:
"是个外地的青年教师。她可能因为自己不是北大的人,就会觉得自卑,人们都觉得北大的人看不起外面的人,所以她就没敢管吧。"
老师说:"有的北大人的确傲慢,但也不是所有北大人都这样呀。"
于是把我叫去,直接就问我:
"你为什么会觉得我们所有北大的人都傲慢?再说你也用不着自卑。"
她问的这句话让我不明就里,因为和那个学生没有整理发票收据毫无关系。
(而实际上我从没认为北大人多么特殊,我也有几个朋友是北大教授。)
很明显,这是习惯性思维。
他们早就有了这样的印象,外面的人会觉得北大人很高傲。
所以当遇到一个外面的人的时候,还没有问具体怎么回事,就用自己之前的观念和想法来套。
这就是生活中的误会。
我想这样的误会,每个人都经历过。
你会发现,人和人之所以无法沟通。
原因在讨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谈话双方都在根据自己脑中过去经历形成的经验,或者外界灌输的观念,来谈对目前事实的理解,进而做出判断,
因为这是一条思维捷径。
眼前的事实,是新的东西,如果对眼前的事实所判断,还需要花费精力去理解它,研究它,分析它。
还得花费精力去压住脑子里随时蹦出来的过去的经验,这需要脑力,所以人脑会条件反射的回避这条路。
邓小平说的实事求是,并没有字面那么简单。
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由智商和思维能力决定。
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完全实事求是,如果你对事情的判断决定根据事实,而不是习惯性思维,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同。
困难是,很多人分不清,或者根本没有分辨自己脑子里映现出来的想法,是习惯性思维,还是根据事实分析的。
所以,总是办事不顺,辛苦困难,冲突发生,却不知道为什么。
在电视剧《天道》里,又一个典型的例子。
格律诗公司因为价格战,被行业老大乐圣公司投诉。
得知消息的公司主要人物叶晓明说:"林雨峰那是啥人物?那是大风大浪里蹚出来的。人家敢捅这马蜂窝就肯定有几分把握。"
"人家乐圣公司没招咱没惹咱,你拍拍良心问自己,咱到底是不是不正当竞争?"
冯世杰说:"是。"
接下来又说了一些法官心里一定很明白之类的话,进而带着道歉礼金向乐圣公司求和失败。
几个农民出生的人被恐惧占据了头脑,他们认为格律诗公司一定失败。
为了减少个人损失,于是提出了退股,和公司撇清关系。
而得知此事的另外一人肖亚文在此刻却提出入股,她的理由是:
"大哥一定预见了这场官司,之所以不规避,是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
根据目前的证据,胜诉的可能性大,胜诉之后,才是品牌腾飞的时候,这是一个机会。"
结果公司胜诉,在这次危机中,曾为公司元老的几位底层社会的人,被震荡出局了。
而能够看清事实真相的肖亚文则大赚一笔。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不同人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原因在于每个人的思维模式,获取信息量和解读新的方式不同。
肖亚文的判断是根据目前事情的本质,对她获取的信息的客观辩证分析上。
而被震荡出局的几个人,对此事的判断更多是根据以往环境给他们灌输的观念。
例如青天大老爷一定明白是非,不放过一个坏人,不亏待一个好人。
他们面对事实,脑子里蹦出了很多观念,唯独没有对事情本身分析。
所以基本是闭着眼睛靠想象做决定。
这就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不是弄虚作假,而是对事情做理解、判断时,能够根据眼前实际发生的状况来分析。
而不是用习惯性的思维来套取。
这也是一个人是否有独立思维的特征。
实事求是也是一种科学思维。
经过科学思维训练的人,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常事,也要认真的搜集信息,在根据当下信息作辩证分析。
往往得出的结论,和人们常说的俚语,观念,大相径庭。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被外界灌输了太多的观念和常识。
当面对信息时,总会不由自主的用已有的习惯性思维,已有的观念去套取。
殊不知,观念是某些特定的人,某特定的地区和时代的经验总结。
当人物,事件,地点,变了,过去的观念经验也就不适用了。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以什么为转移呢?
以事物发生的条件,事件,地点,人物的不同而转移。
最危险的是,即使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能够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断和解释。
就是因为有的人,不知不觉已经用习惯性思维来解释了,自己还没有察觉。
人生是由一系列决定铺垫而成。
一次小的判断失误无伤大雅,但如果这样的判断多了,会形成复利效应。
将你的人生引入一条死胡同,人还不自知。
所以,警惕自己的习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