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水画的临摹(二)丨三品课堂
每周三晚八点,三品课堂准时与您相见。上节课,喻建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临摹的重要性以及意蕴和背景的分析。本节课,老师将为我们讲解构图、技法和材料的分析。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意蕴分析和背景分析是理论性的,之后就要进入画面技术层面的分析了。首先是构图分析。根据绘画构图学原理,画面的基本构成可以概括为一条或几条贯穿画面的构图线,这些构图线大致可分为Z型、S型、W型、十字形、三角形、井字型等,以及上述构图线的变体及组合。不管我们见到的画面构图如何复杂,都可以用一种或几种线条将物象串连起来,使之形成一条运动线。希望大家在临摹前做一个对比词的训练,如构图上的大小、多少、繁简,笔墨上的干湿、浓淡、粗细等,这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构图。理解了画面的基本构造,之后创作时就可以借鉴运用、举一反三。分析构图时,应从简单的小品画开始,进而发展为大幅构图,要抓住画面中主要的构图线和辅助的构图线。
南宋 马远《石壁看云图》
一般来讲,一件小作品为一到两条构图线,大画的构图线要复杂一些。物象之间的关系都分析出来后,大家创作时就能活学活用了。
元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
如果将分析作品的过程比作剥竹笋,那构图分析只是对作品形式构成的剖析,不过是竹笋的最外面一层,现在要进行的技法分析更为重要。对于这个过程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关系到临摹的功效。只有经过这样一层层的剥离过程,才有可能使“笋心”呈现出来。
山水画的形体塑造是通过勾、皴、擦、点、染等步骤完成的,这些步骤在笔墨形式上的特点直接构成了画家的风格,所以,能否比较全面地解析每个步骤,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表现特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明 王履《华山图》
如沈周和王履的画大都运用小斧劈皴,沈周的特点是苍茫含蓄,王履的特点则是挺拔雄强。经过分析可发现,二者的笔触不同:王履的笔触更伶俐,用硬毫笔较多;而沈周则用软毫笔较多。运笔速度上:王履较快;沈周较慢,压笔更实,用笔的不同造成二者不同的风格。
明 沈周《桃花书屋》
同样,比较弘仁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八大的线条苍茫圆浑,弘仁的线条细挺坚劲,由于所运用的笔触不同,形成的画面形象也就有所差别。
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画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特定效果的显现,与其表现材料与表现工具有直接关系。比如,我们在临摹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画不出来原作那种笔墨效果呢?这很可能就是表现材料或表现工具的选择不当造成的。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画家当时用的是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尽可能选择同样的,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接近原作的风格。比如,元代作品多在由楮皮、桑皮做成的渗化性较弱的皮纸上完成;明代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的画家则用渗化性较强的生皮纸作画;石涛喜欢在生纸上作画。如果不了解这些,工具选择不当,自然就无法达到临本的笔墨效果。
不同纸质的渗化效果
本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下节课继续为大家讲解山水画临摹的几个注意事项,谢谢大家收看。
☞构图的分析
☞技法的分析
☞材料的分析
☞理解性临摹
☞研究性临摹
☞创作性临摹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