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孔子齐名,学生比孔子多,孔子上位后却将他诛杀,他做错了啥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荀子·宥坐》
春秋时期,正值社会大变革的阶段,因此涌现了很多的思想家,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于社会的独特见解,并且纷纷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主张,也被称之为“百家争鸣”。这个时期,诞生了很多的有名人物,孔子则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在鲁国与他齐名的还有一个人。

公元前511年,孔子在鲁国的陬邑出生,三岁的时候父亲逝世,母亲慢慢的将其抚养成人。孔子19岁的时候,开始步入仕途,并且无论官职大小,处理的是怎样的事务,孔子都能够出色的完成,因此有了一定的名望,20岁的时候被人赞誉为“博学好礼”。
孔子在23岁的时候,带着“有教无类”的想法,开始广收学徒,并且他还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材施教”;经过孔子教导的人,大多有了十足的长进,因此大家都慕名而来。孔子的行政能力,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受到了朝廷的青睐,于是孔子得到不断的提拔。

孔子51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了中都宰,一年左右又升任司空,接着又马上被提拔到了大司寇。孔子56岁的时候,由于政绩非常的不错,所以朝廷决定任命其为宰相,并且还让他处理外交方面的事务,不过由于孔子升迁太快,因此宰相之位只是代理,但仍有实权。
据史料记载,孔子当上代理宰相以后,上任仅仅只有7天的时间,他就决定将一个人诛杀掉。这个人就是少正卯,此为官至少正,是鲁国的大夫。为什么孔子上任以后,立马就将这个少正卯给杀了呢?

这是因为,当时正好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上产生了很多的思想流派,孔子属于儒家,而少正卯属于法家。法家学说主张的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条文,来提高约束和管制,上至君臣下至普通百姓,并且法家以法为尊,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孔子主张的是施行德政,提倡“有教无类”,希望君主以礼治国,反对通过刑罚来强制约束百姓;百姓则无论贫贱都接受相应的教育,从而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治国以德服人,百姓又是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国家就会安定下来,人民也将慢慢的走向富裕,最后大家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据悉,少正卯和孔子都曾办过私学,并且少正卯讲授的学说非常有意思,因此孔子的学生也曾多次,被少正卯的讲课所吸引,有时候学生比孔子还多。据《论衡·讲瑞》的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可见,少正卯这个人的学识和孔子不相上下,并且两人的政权相左,所以孔子对于他的存在非常的忌惮,因此上位以后手握大权,就立马将少正卯给诛杀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以后,他的学生曾问过他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孔子说少正卯有五种恶劣的品性,所以不得不杀。

《荀子·宥坐》这样记述孔子的话:“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人有五种恶劣的品性,第一种是内心明白事理但是仍旧对错不分,第二种是行事作风有问题但是却不愿意改。
第三种是喜欢胡说八道却又说的有鼻子有眼,第四种是只去学习一些丑恶的东西,第五种是赞同错误的看法并且还添油加醋。孔子说人身上只要有一种就是坏人,而少正卯身兼五种,因此不得不杀掉对方。

20世纪6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批儒评法”的浪潮,很多人都开始拿少正卯说事,因此产生了争议。有的人认为,孔子乃是圣人,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并且少正卯好歹还是个大夫,哪里又是孔子想杀就能杀的人呢?
不过,也有的人认为,少正卯被孔子所杀应该是事实,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互不相容,而少正卯和孔子都同处于鲁国。两人处在对立面,孔子掌权也就意味着他打败了少正卯,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就顺势除掉了少正卯。

少正卯确实是死了,至于是不是被孔子所杀仍旧存在争议。因为少正卯是被诛杀的,所以他的学说也就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对于少正卯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就不得而知。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说确实对于国家的统治非常有帮助。
后世的人,将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儒家始祖”,并且由于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还曾衍生出孔子祭祀这等“大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