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雕塑艺术家的心。由于疫情也影响了2020年度全国高校的教学计划,艺术教学也由现场教学改为云端授课。四月起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介绍各大美院、艺术院校雕塑系老师们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可介绍云端教学成果(投稿邮箱:dstoutiaovip@163.com)。本期介绍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主任彭汉钦
PENG HANQIN
——————————————
彭汉钦
200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7年至今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重庆雕塑学会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具象雕塑工作室”导师。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心委员。
味外之味
——我的雕塑创作感想
文/彭汉钦
味外之味,是唐代司空图讲诗的审美特征,他以食物为喻,认为食物之美,味在“酸咸之外”。在艺术的创作上,除了我们时常提及到的“有意味的造型”这方面之外,也应味都在“酸咸之外”。我的创作方向主要是具象雕塑类,这就使得我非但须要强化造型的修养,还要体味到生活中无形的艺术的本真精神。通常,我把创作比喻成作文章,有日记、小说、论文这三种形式。日记就是创作者把自己内心剖析出来,强调自我意识,让个体的独特性与观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情感共鸣;而小说是要拿发表给所有人看的,要有很强逻辑思维性且耐看,有一定的阅读性,且要经得起推敲。论文则要提出很深刻的论点、论据,建构一个很严密的体系。我认为这三种不同的创作方向,都具备自身一定的研究性质。在明确自身的个人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而才能知道自身更适合哪一种的创作路径。创作的进程跟人的成长一样,都需要有一个生长的进程,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有着我自己的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个是从传统文化的内涵里面去寻找,当代雕塑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但这种结合不应只是一种再现,而应该是能给人思考的东西。;第二条线就是从自身对于社会的理解与个体的情感经历出发,以一种观看方式的改变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心灵感受来进入创作,由于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个独一无二的;第三条,我认为就是文学性,从文学及文学作品上面吸取它的养分。有时候你个人的经历力上升不到一定的认识度,这就需要从文学上面来提取它的养分。同时,我认为在作品中,“我”的介入尤为重要,这条线始终贯穿在作品之中。我的作品素材基本都来源于我的情感经历以及生活感触,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具体形象的我,但“我”在这个作品中呈现,却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或理解成我就是一个导演,我怎么样把我的这些经历当成演员,来导演出一部属于“我”的戏。回想在我大学五年的生活阶段,主要是学习了传统雕塑语言的塑造与观察思维的训练,《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是我2006年本科的毕业作品,做了一些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形色中各类人的一件作品,作品的素材主要源于对生活的体味和印象,对于具象的雕塑创作,我的理解也就是你对生活的一种敏感度的而找到一个恰当的塑造和表达!这件作品的尺度都比较小,一般单人的高度都在21到25公分左右,也是我第一次接触陶塑,当时一气呵成,顺着手感就往下做了,忽然就发现已经做成一批了。作品最初的想法是基于我看了一本图册,就是《中国人本》,现在的图书馆也都还有,很厚的一本黑白摄影集,当时上面的图片非常地吸引我,觉得生活的气味也很浓。当然,我认为一张能吸引到你的图片,更多的是图片激起到了你以往的生活经历。其实准确地说也是被强大的现实主义所触动了。同时对我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现今,这本书里所呈现的现实我认为也正应了库尓贝所说的把最真实、最底层的的给你看。
《一米系列》高温陶30cmx12cmx7cm 2007
在很多的时候,通过一定的技巧训练之后,会使你有一种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观看时的停留点。学院的教学是让你从形体、空间与解剖入手,于是就培养了我喜欢看人的习惯,每个个体的生长特点是有着那么的不同,于是我就想,可能是因为视觉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吧。对于陶塑作品的延续,还有即是因为通过“罗中立奖学金”的认可与鼓励,以及在生活中的日常与聚光的舞台在某种关系的转换上让我着迷,于是紧接着我又创作了一批的系列性的陶塑作品《一米阳光》,其中作品中加入了一些现成品的融入,和场景性的延伸,并在釉色及塑造的技巧上下了更多的功课,也就逐渐出来了一点效果。同时,这一系列作品的出来,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会无形中流露出不少你自身的烙印,比如《一米阳光》系列中有件钢架床上带竹席的作品,这些作品拿到很多地方去展的时候,更多都是在议论武汉这边的一些生活习惯,包含一些地域性的差异等,因为我作品中的床,也就是我在读书的时期出租屋里那张床的缩小版,也就是那种简易的床铺上棉絮。在以后我慢慢把现成品结合到塑造的时候,我的创作思路也就逐渐拓展开了,就有现成品中真的砂和陶瓷结合起来,突破了我以往作品的视觉经验!在我做了很多人物的作品之后,我就转而做了很多关于物的创作,比如一个空的沙发上放些衣物等等,直到后来有了《余温》这件作品,对温暖地棉被进行了极致的塑造,试图依靠形体去诉说有关身体与身体接触物之间关系的作品来。
《重复性劳动》玻璃钢 120cmx120cm 2009
我是2007年来到的重庆,来到川美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正如调侃重庆所说的,一年四季所有的太阳全都出在了夏天,一入秋基本上都是阴天或阴雨天,所以说刚来有点不太适应,稍微有点压抑,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就有意识地做了《雨季》这件作品,塑造了一个穿着雨衣的人手拿电筒,目光茫然,因为作品小,就尤其显得孤独。由于是比较切身的体会,就有点日记的感觉!我这一阶段的创作,都有点借人物的塑造来烘托我生活周围的天气与情绪,再就是后来的《无雪的冬天》等。这期间,做了很多小的人物雕塑,突然有一天,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农民在耕地,日复一日的自己在重复地面对这些雕塑泥土。也便是我现在四川美院的学校工作室,犹如是在我的一亩三分地里反复地挖,慢慢的我就想是不是该把自己的一个体会做出来,于是做动手做了《重复性性劳动》这件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很小的人在一片宽阔的土地上埋头挖地,这件作品的首展是2009年的首届重庆青年艺术双年展,期间很多人都说与我以往的作品面貌不同,当时我听了后还有点小激动,同时我也在想,如果每个看的人能够通过作品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在作品中最想要表达的。经过这件作品的创作完成,我也隐约的意识到了点生活与艺术创作间的联系,接着这股劲,再后来完成了《空房间》系列性的作品,批评家何桂彦的眼睛是敏锐的,正如他所说,从这一系列作品之中,明显可以感受到我在创作方法上进行了观看角度的改变。比如说其中一件以浴缸为主线的的作品是以偷窥者的视角来展开叙事的,同时这件作品中浴缸它也是个空空的,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假如在浴缸里做了一个摩登女郎就没有意思了,浴缸里只保留了一丝的水痕!作品的表达需要要有意料之中的控制力,但更不能缺少的是给观者的意料之外的遐想。《空房间》系列有四组作品,更多的是跟我本身的经历有关,也像是在叙说我以前的图像记忆,我在读书的期间租的房子他不像现在家庭居家,没有很好的条件,更没有完备的成套家具,平时的衣服可能就堆在椅子上,有时堆得很高,日常的场景性很强,于是,它也就进入了我的作品中。其实这件作品在后来完善的时刻,有个很敏感的一个生活细节吸引了我,就有时候在卫生间洗完澡之后,或平时梳完头,都会掉些发丝在地上,当时能够触动我就想把它做出来,于是在这个椅子下面就留了一些棕丝,就像是人在梳头是发掉下来的一些头发的感觉,我之所以没有用真头发,是想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棕丝的若隐若现,浅浅的也很漂亮。然后这个椅子作旧的做得像仿旧的,是上了丙烯之后再抛再扫,也是想反反复复的才弄出时间的效果。包括其他的几件也都是很细腻日常。
《诗人3》青铜 200cmx300cm
《诗人》是我2012年左右的一个系列性的作品,作品创作方法比较的简单,基本上是在延续学院人体的塑造训练为基础,进而过渡到创作的模式,出于很多惯性的思维和先入为主的创作方法。而作品的初衷就像我很多对人的表述一样,不一定是要写诗的人的才叫诗人,当你对生活有一些什么感触,或是对生活很敏感的人,我就觉得都是我的“诗人”。当然我这系列作品中的形象最早是以我的一个学生为原型的,我觉得他长得挺有意思的就有了这个形象。作品的创作是当你做了第一件之后,发现还有话没说完或想说的话没说够,慢慢就想做第二件第三件,于是也就有了《诗人2》和《诗人3》。在后续的作品中,我基本就不去考虑雕塑的方形基座了,这样雕塑就可以结合现场的空间和环境来进行来建构,也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的多元。《诗人3》这件作品的产生是源于我看了一部《基督山伯爵》的小说,那是一部有关充满传奇意味的复仇小说,我看了小说里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触动,书中主角邓蒂斯遭陷害而入狱,在经历千辛万苦的越狱,在最后的一瞬间跳进了大海逃生,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趴在了一块大石头上,那是他重生的那一刻,也是从那一刻之后,他以后的全部人生都进行了改写,看到这里我非常有感触,于是就做了作品《诗人3》。同样,《小世界》这件作品也是在延续单纯塑造语言过渡到创作的作品,当时是想做一点关于我对矛盾的一些理解,和看与被看的一种悖论关系。这些作品的创作时期基本上都是2010年的前后时间。
《六岁那年》树脂着色 190cmx40cmx35cm 2014
艺术创作在很多场合都是很残酷的,因为真诚的创作是需要你要把自己的内心剥开给别人看,还得要表达的准确。《六岁那年》是我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一件雕塑作品,我塑造了一组关于公共女澡堂场景的作品,其实说是讲了一个关于在公共女澡堂的故事则更为准确些,在这组作品的中间塑造的是一个小男孩,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男性,场景的设置是一个公共女澡堂。当时我的家住在钢铁厂矿,在八、九十年代我们小的时候,普通家庭是没有热水器的,家人洗澡要么就是放个澡盆在屋里洗;要不就要去厂矿里的公共澡堂淋浴。公共澡堂都是烧大锅炉,也都不是每天开放,一般是一周开四天,周一、五是男澡堂;周二、六是女澡堂(当时没有周七),每当澡堂开放的时候,大家也都会把换下来的衣服顺便在澡堂里一次给洗了,同时也会把家里小孩儿也拉到澡堂去一起去洗,显然,跟母亲去女澡堂的的印象深刻。但是我觉得雕塑在有的时候还是很难的表达的准确,因为当时公共澡堂给我的印象即是十分的昏暗,黢黑的让人有点闭不过气的,而且感觉时间又漫长,每周的洗澡就是一场持久战!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我去的时候还碰到了平时班儿上的一个女同学,澡堂内见面是尴尬,便假装不认识。所以说,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就做了这件作品,它是我的一个个人记忆,同时我认为这个场景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情,也具有一个很强的特定时代性,我想现在是不可能再有这个烧锅炉的公共大澡堂了!
《圆》树脂着色 114cm x 4cm
在2015年,我做了组作品《圆》,类似浮雕的圆形雕塑,单个直径约15公分,有30多件构成一组,对于我来说是很融入我的生活局部的一件作品,有点像我的生活小日记,在平时看到了的什么,有点什么小感触的就把它做了出来,有点像是点滴小记录。在作品的外观呈现上,有的是局部的大特写,有的是小空间重叠错乱,造成忽远忽近的视觉交错感。作品当中有很多关照自己现实的影子,比如其中的一件很多人围观了一个杯子,其实这个杯子是比较典型的会议公用的杯子,他具有必然的符号性在里边,也是这一件作品的点题,虽然在它的周围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塑造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我这一系列作品通过上色的处理来模拟聚光灯照射过来的聚焦点效果,中间的一点是彩色暗喻是理想!或者更多?来与周围的灰色调产生对比,其中有一件是我把我、我爸爸、我妈妈都都一起做了个合影,因为我发现,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与他们合影了,就连他们俩人的合影也有好多年没有拍了,索性我就做在了一个我们的合影的雕塑在当中。在我做的很多的个体经验的同时,更多是想在作品中试图来强调一种距离感,当有了一定的距离时,往往就能更贴近我所谓的真实。而我所理解的距离感形成采用两种方式来体现:一种是作品在尺度上的缩小与观者在视觉上以及心理上所产生一种距离,即观看方式的不对等;二是将现实生活进行碎片式罗列、重组与挪用等的写实性塑造,造成与现实的距离感来。
《石榴花开》局部
2017年,我着手开始创作了作品《石榴花开》,是来源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国美术馆雕塑专题班当中的的创作选题——敬亲孝老,当看到这个选题的瞬间,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亲,我的母亲是1949年出生的,与共和国同龄,我的父亲是1946年的,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名中国工人和曾经的农民,他们这一代人都曾经热血沸腾过,也经历了岁月洗礼,时光流逝,我想记录下他们这一代人,于是就创作了这件作品。同时,这个选题更多地还包涵了我个人的情感成分,我自小出身在农村里,我的父亲出于家庭的需要和工作的原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离家遥远的厂矿上班,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是母亲一手将我和我的两个姐姐拉扯大,直到我上小学和初中,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团聚最多的日子,也是我与父母亲在一起相处最多的时光。到了高中,我便住读到了市里的一中,直至大学,我离家更远了,毕业后,我更是因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原因,离家已然是越来越远,回家更是越来越少了,在忙碌的工作中,转眼就是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不是那个不知愁的少年,我的父母亲现在也是年迈。所以,“敬亲孝老”对于我来说,一直是心里的一个梗,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在我很荣幸被选入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雕塑专题班的时候,我最初的想法是用写实的手法塑造我父母亲,用我自己擅长方式来敬孝一次我的父母亲,他们在年青的时候没能有机会来过北京,现在各方面都方便了,却因为我母亲身体的原因而变的不方便,也始终没能来北京,我就想把塑造的他们一起来北京看看,来天安门、故宫来看看!出于我的内心考虑,在开班后的第一次方案拿出来讨论时,考虑到作品是要站在国家主题性创作的层面上,显然在描述我的父辈这一代人的共性特征及内在精神性上还不够,雕塑家塑造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让时代人物的精神渗透到所有人心中。受此启发,我就开始了创作泥塑小稿,草图以勾勒了子女们操办父母金婚庆贺的场景,以石榴花开寓含老俩口脸上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感,从深处体现孝亲敬老,通过一步步的推敲与揣摩完成了方案的确定。
《长寿面 》 玻璃钢着色 32cmx25cmx18cm 2018年
生活不等同于艺术,如果作品在塑造上不加以形式感的处理和艺术语言的融入,我想,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如同是炒菜不放油盐,索然而无味。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曾在《情感与形式》中提到“艺术就是讲人类情感呈现而供人欣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也曾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中的形式感是我们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情感的表达与表现的最直观感受。我当时就在想,如何能够以简洁的作品方式,来表达我作品背后更多的“画”外之音,于是在我确立了以两位老人的端坐作为雕塑的构图后,开始有意识的寻找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身份”,并着力于现场的营造和气氛的渲染,于是我尝试将雕塑的基座用于手工绘制图案的地毯,更是为了暗示周围子女们的热闹喜庆的场景效果,在给观众以更多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了作品自身的空间意识。这件作品的完成对我内心的触动也很大,也是我目前最大的一件架上雕塑,确实,情感真实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这也使我在创作的题材上可以经由以小见大,以自身的切身感触来生动展现社会大背景下的创作方向。我的创作大多以个人生活体验作为自身的创作经验,需要的是在多方面的积累中慢慢地修正自身!日常中,我喜欢去看生活中的人,喜欢去体味每个人的完美造型和自然而然所焕发出来的烟火味道,然而现实总是是无奈的,一旦在进入创作时候总是苦于捕捉不到和塑造不出来我所要的感受!但是,对于它的热爱总能让我持之以恒地去寻找。雕塑是有它其自身魅力和光环的,我常把具象雕塑的塑造比喻成像钢琴艺术,悦耳的钢琴音乐需要你要通过手、脑、心的配合来传达,唯有不断地磨练你的心境和技巧,一首好的曲子才能被完美地演绎出来。具象雕塑的创作也更像是一种十指连心,通过指尖的微妙塑造来与心相连,默契地将自己需要表现得东西传达出来。而在表达当中,我认为最难的是准确度的把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为过,创作能说的出的终究有限,个中滋味自在其中。作品的呈现虽不应是五味俱全,但也想在作品中做到有“我”的味道同时,奢其有味外之味,所以说作品的完成在很多时候是技巧和创作方法以外的!
文章发表于《美术大观》2019年12月刊
《踏歌行》
玻璃钢着色
170x35x50cm 30x30x20cm
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踏歌行》局部一
《踏歌行》局部二
《石榴花开》 玻璃钢着色 190cmx110cmx95cm
《诗人》铸铜 150cmx60cmx56cm 2010年
《诗人》局部 铸铜 150cmx60cmx56cm 2010年
《诗人3》铸铜 尺寸可变 2015年
《圆》2 玻璃钢着色 直径14cm
《圆》3 玻璃钢着色 直径14cm
《圆》4 玻璃钢着色 直径14cm
《圆》5 玻璃钢着色 直径14cm
《圆》6 玻璃钢着色 直径14cm
《圆》7 玻璃钢着色 直径14cm
《圆》8 玻璃钢着色 直径14cm
《油画家》 玻璃钢着色 70cmx35cmx32cm 2016年 泥塑
《油画家》 雕塑泥塑
《无雪的冬天》玻璃钢着色 90cmx40cmx20cm
《细雨》综合材料 34cmx28cmx12cm 2012
《小世界》2 玻璃钢26cmx18cmx22cm 2009
《小世界》2 玻璃钢26cmx18cmx22cm 2009
《重复性劳动》玻璃钢 120cmx120cm2009
《彩风1》青铜 32cmx40cmx20cm 2018
《彩风2》青铜 32cmx40cmx20cm 2018
《空山》 铸铜 43x22x15cm 预计尺寸高3米
《空山》背面 铸铜 43x22x15cm 预计尺寸高3米
《怒族姑娘》 40x35x30cm 树脂着色
《怒族姑娘》 40x35x30cm 树脂着色
《空房间》 铸铜 175x20x20cm 2012
《心乱的男孩》铸铜着色 52cmx36cmx42cm 2013
《空房间》系列 综合材料 45cmx36cmx30 2013
2017年首届重庆雕塑大展——优秀奖(重庆美术馆)
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重庆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展——优秀奖 (重庆美术馆)
2017年第六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 一等奖(重庆美术馆)
2015年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获奖作品展——优秀奖(中华艺术宫)
2013年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入围及获奖作品展——提名奖
2009年重庆首届青年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重庆美术馆)
2019年 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9年 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9年 青蓝之梦-四川美术学院师生雕塑油画邀请展/青岛市雕塑馆,青岛。
2019年 “艺象万千”——渝港青年艺术交流展/重庆美术馆
2019年 “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 /湖北美术馆
2019年 “流限塑限”双人展 星星艺术空间
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中国美术馆
2019年 时代经典——中国雕塑学术邀请展/无锡海兰云天美术馆
2019 年 “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9年 “微观看”三人作品展/ 王琦美术博物馆
2019年 I SEE——千叶美术馆首展/重庆千叶美术馆
2019年 黑龙江省第二届雕塑双年展/黑龙江美术馆
2019年 林间雅集——当代艺术展/798零艺术中心
2019年 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8年 第二节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
2018年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
2018年 不同·大同雕塑双年展/中国雕塑博物馆
2018年 第八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塑(定瓷)文化艺术节暨2018曲阳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
2018年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 平遥古城
2018年 第二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
2018年 第四节苏州 金鸡湖双年展暨第四届青年雕塑艺术展/苏州李公堤
2018年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 首届“戏韵中国”雕塑大赛/江苏戏剧院
2017年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 第六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重庆美术馆
2017年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重庆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展/重庆美术馆
2017年 首届重庆雕塑大展/重庆美术馆
2017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天津美术馆
2017年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 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2016年 风口 2016青年雕塑邀请展/合美术馆
2016年 匠与意 同曦-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同曦美术馆
2016年 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6年 第三节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巴塞美术馆
2015年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获奖作品展,优秀奖/中华艺术宫
2015年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4年 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太原美术馆
2014年 第四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专题展览-《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作品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2014年 第二节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当代青年雕塑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
2014年 回响——重庆美术六十年邀请展/重庆美术馆,重庆
2013年 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入围及获奖作品展,提名奖
2013年 “延伸”2013中国 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和阳美术馆,山西
2012年 第四届中韩现代雕塑交流作品展/芜湖艺术展馆,安徽
2011年 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雕塑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2009年 重庆首届青年美术双年展,重庆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