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考试|十二:人中有龙凤,“三品”皆神张九龄
才华横溢的诗人、笔锋犀利的文豪、风度优雅的君子、政绩不凡的宰相,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其中的任何一点,就不失为人生之大赢家。在唐代,有一个人却能将这四大角色,不可思议地完美集于一身。这个人,名叫张九龄。无论写诗、为文、当官、做人,均已臻极致境界的张九龄,堪称人中之龙凤。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氏,长安二年(702年)进士。张九龄自幼聪颖好学,他的父亲又对他的教育问题特别上心,有空就对其进行点拨辅导。在父亲的督促指教下,张九龄饱读诗书,七岁就能写一些简单的文章了。
在张九龄成名的道路上,还遇到了两位好伯乐。十三岁那年,张九龄给时任广州刺史王方庆写信,请他评点自己的文章。对这个小孩子的冒失相求,王方庆没有不屑一顾,而是认真地阅读了他寄来的文章。读罢之后,王方庆大为称奇,由衷地称赞道:“这个小孩子不简单,将来一定有大出息!”此后,王方庆对张九龄点拨鼓励有加,及大地激发了张九龄的自信心。身为高官的王方庆,如此礼贤下士地对待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值得为之点赞。
宰相张说获罪被流放岭南期间,偶然间读到了张九龄的文章,不由深深为之吸引,称其文“有如经缣素练”,有“济时适用”的价值。此后,张说对张九龄多有褒奖,优厚有加。张说是名重一时的诗文大家,他的褒奖鼓励,对于青年张九龄的成长进步,无疑也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张九龄进士及第之时,年龄二十有四。有种说法称,张九龄是在景龙元年(707年)金榜题名,当时年方弱冠(二十岁)。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此说不够准确。而发现录取张九龄的主考官,则是著名诗人沈佺期。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佺期看了张九龄的卷子之后,深受感染和震撼,从而拍板将其录取。
张九龄虽然是个官宦子弟,但他的祖父和父亲,官职都比较低,门第并不显赫,并且偏居岭南一隅。张九龄能被录取,完全是凭才学能力征服了沈佺期。张九龄是幸运的,在成长进步的道路上,好的父亲、好的导师、好的考官,都被他给摊上了。人和人真是没法比,都说是再一再二不再三,张九龄的运气怎么就那么好!进士及第后,张九龄又通过了两科制举考试。能够三学位加身,说明张九龄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考试达人。
进入官场后,张九龄的仕途依然很是顺畅。他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右拾遗、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集贤院副知院事、中书侍郎等职务,最终官拜大唐宰相。这个张九龄,好运还真是用不完啊。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为“开元之治”局面的最终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九龄为官大公无私、直言敢谏,为人谦恭有礼、风度雍容。正直良善的行为,必会教化引导向善正直之人。像王方庆、张说、沈佺期等人对待自己一样,张九龄也十分注意发现奖掖青年才俊。比方说,他曾挑选孟浩然为自己的幕僚,举荐提拔王维为右拾遗。经张九龄之手提携的有识之士,还有许多。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的这首名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写给张九龄的。不少人可能未必知道,孟浩然写这首诗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要官。这首诗后四句的意思比较隐晦婉转,是说作者有为国效力、为民服务的志向意愿,也很羡慕那些身处庙堂之上、有机会施展抱负才干的高官们。因为没有人推荐提携,自己年纪一大把了,还是一介布衣。其中的潜台词很明白,就是希望宰相大人能做这个伯乐。
也怪孟浩然太有才,把个要官信写成了磅礴壮阔、气势非凡的千古名篇。如果要评选史上最牛求职信,孟浩然此诗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唐代,诗歌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渗透,真是广泛而深入。因此,有些唐诗,是不能单纯当做诗歌来读的。可能是觉得孟浩然虽然诗写得很好,但是却不适合做官,张九龄并没有动用手中的权力,提拔重用自己这个曾经的下属。
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在辞官赋闲期间,积极倡议并主持修建了广东大庾岭梅关古道。此前,内陆岭南之间往来,大庾岭梅关是必经之地。这里山势险峻,行走极为艰难,以“人苦峻极”著称。为了修建这条道路,张九龄不辞辛苦地反复踏勘,亲力亲为地现场指挥调度,保证了工程顺利竣工。梅关古道开通后,大大便利了内陆与岭南之间的交通,在南北人员物资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当代有人将这条古道比作“古代的京广线”。
无论人品、官品,还是文品,张九龄都做到了无可指摘,堪称神级存在。所以,张九龄不仅被同时代人所崇敬仰慕,也被后世人崇敬仰慕了1300多年,并且这种崇敬仰慕没有丝毫争议。只要历史存续、文化不灭,这种崇敬仰慕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唐玄宗是个并不好伺候的皇帝,但也被张九龄的才学能力和风度人品所征服。张九龄去世后,每当有人向唐玄宗推荐重要大臣人选时,他总会这样问:“这个人能有张九龄那样的能力节操、气质风度吗?”
作为政治家,张九龄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张九龄断定安禄山必会祸乱天下,建议唐玄宗早作处置。对这逆耳忠言,唐玄宗却当成了耳旁风,还对张九龄啧有烦言。张九龄去世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面对乱局,焦头烂额的唐玄宗,方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
一个好人,包括爱写诗的好人,未必能写出传世好诗。一个坏人,倒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比如李义府。读李义府这种人的诗,必须将人与诗割裂开来,否则会让人感觉很别扭。而读一位好人写的好诗,则是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享受。好人好官的张九龄,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品读张九龄的为人,如啜醇厚浓香的陈年美酒,令人意醉神迷。欣赏张九龄的诗作,如饮纯净甘冽的山间清泉,使人神清气爽。无论人品诗品,张九龄都令人崇敬仰慕,回味无穷。这样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
张九龄的诗,受楚辞影响较深,无论写景状物,还是感怀抒情,都注重对于高洁人格操守的追求和赞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艺术手法上,张九龄多用兴寄,遣词造句精到考究,既清新隽永,又不失含蓄委婉。在此,让我们欣赏一下张九龄的两首代表作。其一,《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其二,《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有的诗人长于写景,有的诗人善于抒情。写景抒情两者优于其一,便可谓之好诗。而张九龄的这两首诗,则堪称情景交融、写景抒情俱佳的典范之作。读这两首诗,几乎让人无法清晰准确地区分哪一句是专门写景的,哪一句又是专门抒怀的,真正做到了景即是情,情融于景。
《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是为千古之名句。看起来平实直白,像是信手拈来的十个字,却营造出了一种高远旷达的意境,表达出了一种坦荡宽广的胸怀。以这两句来开头,全诗的境界一下子就立起来、高起来了。在“明月”之下“共此时”之人,也不再单单是那“相思”的“情人”,而具有了一种包容普天之下的大情怀。所谓大手笔,不是华丽词语的堆砌、艰涩句子的编造。使用平常的字词,写出壮美隽永的诗句,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
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与情怀,深深影响了古往今来无数优秀诗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认的千古绝唱。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明显受到了张九龄这一名句的启发和影响。化用前人的文句诗句,并不丢人,关键在于能否寄托自己独有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境。
当下有不少官员喜欢写诗,人们戏称其为“老干部体”或者“官员体”。人家张九龄也是官员,两相比较,写诗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那些把文字分行当成诗的人,如果真能读懂张九龄的诗,应该会产生一种生无可恋的感觉。当然,这不包括那些没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人。
壹点号谷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