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福不可享尽”,哪些福气不能贪?你能做到几个?

《破窑赋》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生而为人,希望自己多一些福气,少一些厄运。这是人之常情。

有福之人,仿佛做什么都一帆风顺;无福之人,往往四处碰壁。

但我们都知道,世间的绝大多数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那么,人有福气,一定是好事吗?

所谓福气,就是人生享福之运气。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一出生就拥有大笔财富,到晚年却家道中落;有的人年少时家徒四壁,后来却如日中天、飞黄腾达。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有福气,当然是好事。但凡事都讲究一个尺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把握好享福的分寸,福和祸就会相互转换。

老人常说“福不可享尽”,如果过于贪恋以下四种福气,往往就会产生不好的后果。

不贪口福

食色,性也。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一来,需要充分摄取能量;二来,美味的食物的确能令人产生精神愉悦。

但《道德经》有云:“五味令人口爽。”过于丰富、浓厚的杂味,反而会使人难以品尝出食物的真正味道。

尤其是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喜欢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甚至是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吃肉、喝酒时也很少加以节制。

这种贪口福带来的后果,就是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留下病根。

因此,越是喜欢“吃”的人,越要做到不贪口福——这样,才能一辈子都有口福。

不贪清福

在农村,如果谁家孩子好吃懒做、不求上进,常常会听到老人们这样怒骂:“我看你是享清福享早了!”

所谓享清福,拿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本该努力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国学经典《菜根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坐享清福,就会胡思乱想,产生一些乱七八糟的念头。

从本性上来说,人其实是闲不住——如果每天都没有正事做,就会想找一些事情来打发时间、填补内心的空虚。有些恶人之所以做出极端的事情,就是这个原因。

虽说不贪清福、让自己忙碌起来,身体会劳累,但至少会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自己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沾染那些不良陋习。

不贪父母之福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无所事事,却可以享清福?

那是因为,有人在替他们负重前行。而在通常情况下,负重前行的人便是父母。

《礼记》中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的孝顺,是充分尊重自己的亲人长辈;第二等就是不让父母受到屈辱;第三等的孝顺,是只做到了赡养父母。

由此可见,无所事事、贪父母之福的人,连第三等的孝顺都做不到。

人这一辈子,哪怕胸无大志,不想追求什么财富、地位,但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住行总是要解决的。

父母日夜辛劳,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是做儿女的福气。而做子女的,“不贪父母之福”是回报父母的基本条件。

不贪儿孙之福

有“贪父母之福”的子女,同样也有“贪儿孙之福”的父母。

儿孙满堂、天伦之乐,是为人父母者的福气。但有些父母,恰恰就是因为过于贪图这种福气,以至于孩子的样样事情都要管。

孩子小时候,要管他们的穿衣、吃饭、学习;孩子长大了,要管他们的工作、恋爱、婚姻……更有甚者,孩子已经三十多岁了,还要管他们留什么发型、穿什么款式的衣服。

《增广贤文》有句话说得好: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把孩子养育长大,的确是一件令人得意的事情。但作为父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见识这个世界、过自己的生活。

更何况,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把精力和心思花在自己身上,也是为儿孙增添福气。

人有福气,的确是一件好事;过于贪福,却未必是好事。

有爱吃的可以吃、有清福可以享、有父母庇荫、有儿孙绕膝……这些,都是幸运。

但为了余生能够一直享福,切不可过于贪图这些福气——毕竟,细水才能长流;一家人有福,才是真正的有福。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