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乱之根

纵观中国既往历史,那些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一旦国家传到了他们的子孙手中,往往会发生祸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会存在差异,答案也必然不同。在初唐之时的朝廷重臣房玄龄看来,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中,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对于民间的很多事缺乏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治理国家。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其原因则在于那些功臣们的子弟——这些人大都无才无德,是靠祖父、父亲建立的功勋而做上大官的,他们不懂修身养性,只知道奢侈放纵。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国家发生动乱,自然不能匡正与扶持,祸乱也就这样产生了。
这段唐太宗与他的大臣们探讨国家的治与乱的原因的对话,记录在唐人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中。对于导致国家动乱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可以说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房玄龄,都看到了一些,但都有些片面;或者说,如果把他们给出的答案综合一下,那么,或许更为全面:除去制度因素之外,是幼主缺少历练也缺少相应能力,加之朝廷中太多无才也无德仅仅是靠世袭而做上大官的臣子,方才导致了国家祸乱的产生。
可以说在今天的我们眼中,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发生的祸乱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清二楚。在今天的我们一清二楚,那么,在唐代,在贞观年间的那些被史家们公认是“明君”和“贤臣”的眼里,就一定真的十分迷蒙吗?未必,更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立场与看问题的角度,所以,目光也就仅仅落在某一方面,忽视或者说是有意无视了另一方面:幼主登基,臣下或者外部的势力乘机颠覆政权,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幼主能力的不足,可以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病根。像唐太宗这样聪明的人主,又怎么可能看不到?但是,做皇帝的无论如何是要把龙椅传给自己的子孙的,哪怕他幼,哪怕他傻,哪怕他根本不成器,所以,唐太宗有意忽略了这一点,把责任推给了臣下。
对房玄龄们来说,当然不太愿意把责任揽过来:子孙袭封,是他们的利益所在,谁舍得失去?可既然唐太宗这么说了,并且还举出了隋炀帝的时代,因为念着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使其居于显位,最终这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作为责任在臣子的依据,作为臣下的房玄龄们还能怎么说呢?故此,另一大臣岑文本变换角度,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也因此,古人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一听这话,唐太宗的心结舒展开了,因为岑文本的话,似乎肯定了他国家动乱责任在臣下的观点。不过,他提出的应对之策,也仅仅乎要求臣下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并未触及其它。
其实,岑文本的“小人之说”在我看来,是典型的“和稀泥”——它回避了国家的动乱到底责任在皇帝还是在臣子或者其它。然而作为臣子,岑文本们恐怕除此而外也没有更好的回答了:在封建社会中,哪个臣子敢跟皇帝走顶水?尤其是在关系到制度的根本性的缺陷的问题上,我看即便是魏征等所谓“诤臣”也不敢。或者说,他们冒死进谏的,只能是为漏雨的大厦指出漏洞在那里,进而可以让那一大家子人继续住在它里面,而绝不可能建议将大厦拆掉重建,让其他人也住进来。否则,你该首先摸一摸自己的脖子是不是足够坚硬,肩膀上到底长了几颗脑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