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派传人的演唱艺术

(来源:恩晓峰的博客)

我这里讲的金派么,就是金少山,不是讲金秀山,要说金秀山,有得说说了。我讲的就是金派传人留下唱片或录音的,我简要地谈一谈。

金少山的弟子有几位的,大弟子就是吴松岩,就是吴广志,就是吴炳璋、吴钰璋兄弟的父亲,再一个赵炳啸,然后么,徐世光、张哲生都是,那么三奎也是宗那谁金少山的,王泉奎、赵文奎、娄振奎,再一个裘盛戎,他受金派艺术的影响很大,裘先生的艺术我们就不谈了。

头一位,吴松岩,我最欢喜的就是吴老先生。先生生于1904年,卒于1988年,享年84岁。他原本是邮局的,欢喜京剧么就去票戏,跟钱宝奎学,钱宝奎是钱派,后来又拜师王福山,王福山叫做带道师,37年在王福山的推荐下,就拜金少山为师,可谓是金派的得意弟子和优秀传人。他一直在师父的“松竹社”效力,会的戏很多,而且唱得很好。

《白良关》、《渭水河》、《大回朝》、《牧虎关》、《飞虎山》、《草桥关》、《七郎托兆》、《御果园》、《五台山》、《锁五龙》等等好多,都是他的代表剧目。末了再拜范宝亭,艺术更为精湛。

关于吴老先生的录音资料,现在我所见的就两种,也是我所收藏的两种。一种是国乐出的唱片,跟师父一起的《父子会》,一个是82岁时的票房彩唱录音,戏目么是《飞虎山》,这两份录音,我都很是喜欢。《父子会》就是《白良关》,年数多了,唱片的音质不是上佳,但是仍是很不错的。吴先生在吐字、行腔、气口等技巧的运用上,继承得很好,学得很细致,洪亮响堂打远,处理共鸣音都很好,极好地继承了他师父金少山先生唱腔虽朴实无华、但逋峭浑厚、并韵味醇厚的优秀特色,在鼻音的运用上,也有金派的特色,恰当自然,听来绝无沉闷、单调之感,倒是感到非常厚实质朴、灵巧谐和。学金派,就贵有“随心所欲”,足见其功力之深刻。在这个唱片中,吴先生发挥得很好,遒劲畅快,字字入耳,那么在刻画人物上,也是非常俱全的。听这个小黑的演唱,你就能感觉到阵前认父的一个无奈、一个羞惭难当的感觉,一个父子得力协心的喜悦,字字斩钉截铁,跟老黑配合默契,在行腔上尤为精彩。老前辈的本事就在这里,我讲过很多次,老前辈的本事就是听唱也能听得出人物,听得出感情,不必要光用体态表现,京剧高妙就在这里,现在的演员太流于通过面部、动作,来表情达意,过于肤浅,京戏其实高妙得紧。

另外一个是《飞虎山》的演出录音,是,1983年3月4日在票房彩唱的实况,吴松岩先生当年82岁,去李克用,小生是章士宏,57岁,75岁的桂少云来周德威,70岁的关华亭饰樵夫,操琴么是大儿子吴炳璋,当时也58岁了,鼓佬就叫做傅伯衡,时年76岁,简直是一帮老爷子的聚会,呵呵。录音珍贵得要命,我真的爱不释手,不知听了几遍,百听不厌,而且每次听都会有新的体会。吴老先生虽然已达耄耋高龄,但是虎音、膛音、炸音都一应俱全,而且韵味十足,口劲还是那么重,难能可贵的。在这个录音里,吴先生把金派花脸艺术诠释得很好,他学的金派唱口太纯正了,是我目前听过的唯一一位学得如此正统的金派演员,不仅是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而且金派艺术演唱的特色掌握得很好,那个就是擞儿,太漂亮了,我认为应该是何派的东西,你听何桂山的《太师回朝》就有这个,很好听的,这个段子我学过,越唱越过瘾的,哈哈。你听老艺术家的唱,有些同志我感觉态度比较不好,总感觉老艺术家的唱不好,有同志说那个台湾的李东园唱得不好,说他唱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感觉持这些态度的同志还太嫩了,没有发现流派的闪光点跟老艺术家之艺术的精妙之处,没有细细品味跟了解,不要胡乱下定语。当年我看见有人讲恩晓峰先生唱得不好,破锣嗓,驴子叫,说得难听点,我觉得这些都是极其愚蠢的人说的话,首先他没有认真了解新汪派艺术,也没有研究过恩先生的生平和艺术,什么都不知道,听了一遍就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没有细品,没有发现闪光点,只知道说音质不好,腔调太老,唱得没有现在的青年演员那般好,这都是很愚昧的。乱七八糟说得多了,我们言归正传。金派最好么就是快板,这个是研究京剧史、研究京剧流派的同志肯定都知道的,气势好,而且吐字、气口、尺寸、喷口都驾驭自如,快而不乱,抑扬顿挫,流利清楚,听后痛快、过瘾、解气。吴先生的两句快板,包括流水,包括那段非常好听的二六,是小生跟花脸为数不多的对唱,对口衔接很好,老先生们唱下来一点都不觉得气急,非常娴熟自如。再一个就是最后一段从“射得好来射得妙“到“父子们吃一个醉酕醄”,太好听了,高也上得去,擞也打得出来,发挥得太好了,不得不佩服老先生的艺术之精湛,这才是一辈子研究艺术的人!

赵炳啸,他跟杨宝森的合作录音有很多,赵德芝就是他的侄子,生于1917年,今仍健在。他很喜欢金派艺术,最初跟裘桂仙的大弟子吴子岩老前辈学,后来就是在39年的时候拜的金少山,是桂锡九引荐的,算是“关门弟子”,实质上是第二个徒弟,当然还有俩。他其实做得很好,但是金少山不理解他,有可以说赵炳啸先生的思想太活络了。金少山去天津演戏的时候,看到报纸上赵炳啸贴演《战宛城》的报道,非常气愤,回北京之后就跟他断交了,金少山说起来进我金门,不该演白脸儿的戏,赵炳啸演《战宛城》去曹操,是违背家风,所以就绝交了,这个是我早知道的。想来赵炳啸也蛮欢喜演白脸末戏的,曹操、司马、李良、潘仁美、高俅等等,净是奸白脸儿,呵呵。依我看来,他其实拓展了金派的戏路,其实金少山也演白脸儿的,只是演得少罢了,赵炳啸就跟雪艳琴那么一个,雪艳琴是拓展了尚派的艺术,而赵炳啸就是拓展了金派的艺术,就是用金派的演唱艺术来唱师父没唱过的角色。而且,赵炳啸先生41年还自己挑班,那么做了继师父金少山后以花脸挂头牌的第二人。他的嗓音浑厚洪亮,高亢醇浓,韵味极好,黄钟大吕,鼻音上、行腔上、喉音上、共鸣上都做得很好,金派特色也拿捏的很好,看似平淡,绝在凝重逋峭,尤其立音,高、矮、宽、细,跌宕起伏,轻重疾徐,迟急挫顿,都很赞的。后来么,赵先生调到荀慧生剧团,这又有一些录音存世的,《花田错》的那个谁鲁达就是他去的,大家不妨去找一找这个录音,荀先生唱得好,姚元秀、朱斌仙这些配得也都很好的,包括沈曼华老师也蛮好,那么赵先生的鲁智深,声音多么宏亮高远,配像演员是何金龙老师,功架也很正规的,俩动作都很圆满。想多说一句的是,李薇华老师,配荀先生配得太好了,我觉得音配像工程挑选的有几位配像主演还是很好的,比方李薇华、高宝贤、小王桂卿、小高雪樵、袁世海、吴钰璋、张韵斌、辛宝达、朱锦华、马幼禄、黄文俊、黄世骧、朱金琴等等,都很优秀的,我也都很喜欢,都很带劲儿,我也都向这些老艺术家学习。老先生晚年还参加了音配像工程,自己配,还做指导,始终为京剧艺术、为金派花脸作出无私地贡献。

张哲生,他有录音存世的,可能有《霸王别姬》之类的,但是我没听过,我也没留,网络上可能有供下载的。他有“票界金少山”的称号,想是比较好的。他也跟马连良这些名角儿合作过,而且他对金派的传承也作出过一些贡献。看张先生的几张剧照,可以预见其演艺实是很好的。鉴于我没有听过他的录音,多的就不便说了,尽管应当是值得认可的。

王泉奎,我个人感觉他唱金派,唱得不太理想。最近中央台演了他跟谁李宗义他们51年的一个音配像节目,你看他演得精彩吗,实质上我感觉他不如娄振奎,可惜娄振奎跟那个谁李和曾配,李宗义连拍电影都带着王泉奎,没不带劲儿,有的同志说了,金派的味道很好,可能他没听过金少山跟其他传人的录音资料,或者知之不深,反正我听着提不起劲儿,根本不过瘾,这个戏其实还是李宗义跟娄振奎相配最好,学得都很好。他早期嗓子跟刘鸿声很相似,他曾经想改老生的,但是后来被人劝住没改。这样说来,他的天赋条件其实不很适合唱花脸,特别是金派,他的声音嫌薄,所以评价他的演唱总有清脆、工整、饱满、脆爽、清亮这些词,听着像在说老生,而且你听他的录音,也很像是老生,花脸的磅礴的气势,尤其是金派的豁达、豪爽的气势,他不太体现得出来,这个我自己的感觉,愿意跟大家交换意见。他是跟张春芳学的,也宗郎德山,他是“郎德山一派”的重要传人。那么他学金派,贵在那里呢,贵就贵在他具有难得的金属音,很难得,很动听,贵就贵在他在平正、灵畅、无华中显示出庄严、壮美、秀丽。而败笔在哪里呢?败笔就在他的金派特色不明显,而且也过于平淡,不见其峭拔英挺,气势一被削弱的话,唱起来就感觉没劲儿。最欢喜就是他的《刺王辽》,今天春节的时候,我排这出戏,学的就是王泉奎跟刘砚亭的一个录音,很精彩。说起来,他也创了个派,人家叫“泉派”,知道的同志可能不多,而且有同志可能会不承认。

另外,还有一份录音的问题,需要提一下,又是王泉奎嗓子太像老生的问题。赵培鑫有一份《二进宫》的录音,旦角是程玉菁,花脸么说是王泉奎,还有姜妙香去俩零碎活儿,一杨公子,一徐小姐,是在[录音]网站下载,这个网站跟[京剧老唱片]、[京剧戏考]等网站都是极好的网站,它们不仅为宣传、推广京剧艺术作出了极大贡献,并且对京剧剧本学、老唱片学,包括我所做的京剧流派艺术等专科研究,都有突出的作为和很大的帮助,还拥有一批品性很好的、专业性极高的京剧爱好者。这个资料署名就是我上述的这个样子,并且标明徐彦昭是王泉奎饰演,还有鼻子有眼儿地说因为老生的调门高,花脸跟青衣都很吃力,唱得。听说王泉奎的后代并不承认,自己的父亲录有这个录音。而且我们可以听一下,太明显不过了,这个所谓的“王泉奎”其实就是赵培鑫自己唱的。赵培鑫的嗓子窄薄温吞,但是高亢嘹亮,而且鼻音归韵什么的都很明显,还是很像他的老师孟小冬的。在这个录音里,我们很明了地可以听出来,这个录音里头杨波与徐彦昭两个角色都是由那谁赵培鑫唱的,并且这个是个静场,是一个录音室的录音,或者自己清唱的录音,在香港的,也是不是演出录音,清晰度很好。而且大家可以找来听一下,花脸跟老生有一句合唱的,“学一个文站东、武列西,各自分班站立在两厢”,这一句有一个合唱的,但是这个录音里,很明显只有赵一个人的声音,说明王没在;而且后面的三个人儿的对啃,也并不紧凑,唱得很缓,听着也很不解气,到底是一个人唱的,达不到那个效果。吃亏的我觉得是程玉菁先生,呵呵。我虽然收了这个录音,是作为王派的珍贵音响资料存放的,列在程玉菁的唱腔资料中,经我整理后的署名是“4.《二进宫》(选场),赵培鑫饰杨波、徐彦昭+程玉菁饰李艳妃,香港静场录音,25‘18””,也算是份优秀的资料。

赵文奎,单位是上海京剧院,怹嗓子筒儿太好了,艺术太不错了。赵文奎先生的嗓子天赋好,他是1920年生人,2007年走的,晚年他曾经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一头银发,还亲自示范演唱,佩服老先生!他的唱跟念都很流畅,畅快,听着解气,这个是金派的一个特色,宏亮、宽阔、高亢,气魄好,因为他嗓子好,所以特别打远,“鼓打三更静,风吹刁斗寒”这个对儿,他跟周信芳他们一起演的《群·借·华》,太好听了,就是打远,嘹亮高亢。他对金派艺术的风格保留得更加多一些,唱法、行腔、虎音、鼻音、立音上都很好,很有气魄,而且他气力充沛,演唱嗓子不觉得吃力,高、亮、圆、滑诸特点皆运用自如,另外他加装饰音,在发展金派演唱上很有建树。我保留了他三种录音,一个大合作的《群·借·华》,一个1961年《御果园》录音节目,一个跟叶盛兰合作的《飞虎山》,哎呀,那个《飞虎山》不要太解气喔,相当出色的,精彩得要命,因为他上得去,赵文奎先生高音太好了,声震屋瓦,声若洪钟,这个金派的特点,他驾驭得最为出色。说来么《飞虎山》这个戏可真是好戏,听着就像京戏,铿锵有力,太解气了,不管是叶盛兰也好,还是赵文奎,还是其余的配角儿,都很好,这个戏1995年就完成了音配像,节目完成得很好,吴钰璋配赵文奎的像,叶少兰配叶盛兰的像,一金一叶,流派纷呈,把这个珍贵的录音完成得太好了。

娄振奎,他的录音相对来说最少。最初了解娄振奎,就是跟李少春合演的《上天台》,光知道他的脸谱跟裘派不一样,后来才知道是金派的谱式,眼窝上有区别,我突然感觉金派比裘派细腻。娄振奎是李德奎的徒弟,也是喜欢金派,成为的金派演员。娄振奎天赋佳嗓,嗓音宽厚又洪阔,气势很好,雄浑饱满,高腔也上得去,虎音运用很好,穿云裂帛,慷慨激昂。他唱功很好,最擅长唱,他有个代表作,就是《敬德装疯》,塑造了一个老将形象,人物感情很细腻,在演唱技法上、人物刻画上都很有成就,很有特色,另外他还在唱腔上还有新的创造。他的录音,基本上都是跟李少春合演的录音,《上天台》、《打金砖》、《白毛女》、《响马传》、《赤壁之战》等等。三奎的艺术,宗是宗金,而且很具金少山的风范,但是跟金少山比,跟金少山的亲传弟子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我们虽然讲,比方说,娄振奎的《打龙袍》、《锁五龙》等剧,都深具金派风范,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区别就是什么呢,就是在平实中见峭立,稳健中又富含剑拔弩张之势。娄振奎就是太平了,跟王泉奎比还好一些,要是跟赵文奎比就差一些了,缺乏人物内心的喷张,情感的宣泄,花脸行当的特点表现得不好,当然裘盛戎更加温了,说裘盛戎细腻是另一回事,简单说来就是,演唱缺少激情。金少山的本事就在这里,你看着他很一般的腔,但是他完成得很爽气,一点都不拖沓,虽是随心所欲,不过一点都不觉得他完成得不好,或者说有缺陷,都是非常塌实、熨帖、好听的。

裘盛戎的东西,要说得太多了,虽然说金少山对他的影响和熏陶都太大了,而且金少山还提携、指点他多次,在金派传人中,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今后开创花脸新局面的人,但是的确风格跟金少山差别太大了,这样的天差地别,有人说他是“奶奶花脸”,就很犀利地评判了裘盛戎艺术跟金少山艺术的天壤之别。那么,裘先生是大众最熟悉的,他的艺术跟金少山没什么可比性,跟谁都没可比性,因为艺术思想和风格都不同,所以没什么说的必要了,我这里就是点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