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4篇:教研随笔∣教育写作是教师表达与存在的方式
教育写作是教师表达与存在的方式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常州市第二十中学梁增红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2020年第8期上的文章《教育写作:教师表达与存在的方式》。读完这篇文章,深有感触。很多观点、做法与我不谋而合,不过也有很多内容是我所没有思考、践行的。文章摘要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写作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表达与存在的一种方式。新教师坚持不懈地写教育故事、笔谈观课议课的收获、撰写阅读心得、写教育方式等,是克服职业倦怠、发现教育旨趣、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应该说,这句话也表达出我在教育写作方面的心声。
目前,我每年都坚持写一定数量的教育文章,其中有正规教育教学论文,也有练笔性质的“随笔写作”。我写过教学反思、听课反思、读书笔记、生活随感等内容的随笔,2019年起开始探索“读文随笔”的写作,即阅读他人论文之后的思考与收获。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读文随笔”。我现在带领的“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也要求成员写一定数量的文章,其中包括8篇规范的教育论文,还包括20篇教育随笔和10篇读书笔记。应该说这个写作量是很大的,坚持这样写几年,一定可以收获很多专业知识,并且对教育教学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另外,我自己的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组,在听课评课的同时,也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文章。每次听课,我都要求他们在10天之内完成一篇听课反思,听课教师则需要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我坚信,这种导向是正确的。就拿听课来说,有时候听了一节课,也参与了议课评课,发表了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但如果没有及时记录,那么这节课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可能只会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无法成为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当听完课,再用文字去回忆、记录的时候,对这节课的认知一定大有不同。
梁增红老师提到,自己曾经写过《一个人的突围》,把自己受教或从教的故事,写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上,连载了20多期,不少教师读后表示深受触动。这是一种“教育故事”的写作,意在记录自己的教育思考,同时也是某种教育情怀的表达。作者还提到,发表不是目的,写作这些故事的目的是以一个普通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从侧面反映不同时代的教育沿革,在梳理、比较中理解教育的变迁,给自己思考“新时代如何做教师”提供真实丰富的材料。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喜欢写文章的人,大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发表,这是人之常情,不是见不得人的“功利取向”。但发表不是目的,而是勤奋写作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只是为了发表而写文章,那不仅教育境界比较低,还真的会滑向功利主义的不良境地。
梁老师还提到了观课议课之后写“笔谈”,其实就是写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我之前在一线教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习惯,即每听一节课,一定要写一篇文章,用来记录与思考。而且,我觉得,写听课反思是与执教老师进行专业交流的最佳方式。最近一年多,我也时不时就到学校听课,但听完之后很少写听课反思。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的身份引起教师的误解与不快,例如听了一节课,感觉不是很好,就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探讨。但在上课老师看来,这就是教研员对自己这节课的批评,如果更严重点,还会影响到学校领导对上课老师的评价。正因为如此,我观课评课后很少有文字记录,结果失去了很多鲜活的教育素材。对于这种情况,当然要做一些“技术化处理”,比如私下里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最主要的是我自己要端正态度,听完课后不进行过于明显的评价,而侧重于客观的分析,能够学理角度给这节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做到这一点,我的听课反思不论对于自己,还是上课老师,都将会是巨大的收获。当然,听课除了分析问题之外,最主要的还在于发现亮点,围绕这个亮点进行分析,并且形成经验进行推广,这一点也是写作听课反思的主要价值。
在第三部分“有一种对话叫‘读书笔记’”中,梁老师提到自己写作读书笔记的经历,并且提供了“摘抄+感悟/评论”的写作方式,我觉得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遗憾的是,自从写作“读文随笔”以来,我渐渐抛弃了读书笔记这种十分重要的文章类型。2019年和2020年,我读了100多本专业著作,其中有教育教学理论的,有文学艺术理论的,还有哲学理论的,但读完之后,只做了摘抄,而没有写下只言片语,作为阅读之后的思考和记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读完梁老师这篇文章后,我决定要重新拾起“读书笔记”这种类型的写作。我要求团队成员写10篇读书笔记,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本身就不值得提倡。
读了梁老师这篇文章后,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那就是自己写作的读文随笔、听课反思之类的,过于随意化了,尤其是对文章的题目没有精雕细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直接用论文思维来写随笔。温儒敏老师给梁老师的专著写了一篇序言,梁老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何为大师》;读完孙绍振教授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梁老师写了一篇读书笔记《一把打开文本细读之门的钥匙》;读了王尚文教授的《语文品质谈》,梁老师写了一篇读书笔记《一个暑假,一本书》;读了一本自己看不懂的书,梁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很多书,我看不懂》;执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梁老师写了一篇教学反思《老师,我不喜欢紫藤萝花》;执教一篇自读课文,梁老师写了《自读课:教师要克制“讲的冲动”》等等。这些题目,充满了文学意味和浓浓诗意。写论文,最好用规范简洁的学术化标题,但是写教学反思,写读书笔记,写听课反思,适当用一些带有文学性和诗意的标题,也是挺不错的。对于自己而言,在写规范论文的同时,我也要多写一些教育短章,作为自己思考教育教学的记录。如果可能的话,再拿去投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