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26、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历代注家对厥阴病争议很大,根本原因是没有六经整体观念,不知半表半里为何物,不明厥阴在气机升降出入运行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发挥的功用。
帝曰:“厥阴者何?”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幽,幽者,囚也,囚禁、束缚之意。囚禁阳为阳出阴积蓄力量(阳得以蓄势待发),以便让阳能够很好的出阴(合参西医心脏等容收缩期、枪膛束缚之功)。束缚阳令阳在升降出入运行过程中循规守矩,避免离经叛道。大小便失禁、旁生横出等皆为厥阴束缚功能有碍外证。
厥阴病脉沉迟短紧,左长右短。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半表半里为阳出阴之枢机,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为三阴之末,阳郁阴中,故脉沉迟。厥阴囚禁、束缚阳,厥阴病阳郁欲伸故脉紧。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本经阳郁化热,传经阳虚,故脉左长右短(左右皆不长,左右比较左长右短)。
326、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解:本条文为厥阴病脉证提纲。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合参少阳篇。参透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之机、半表半里、传经、六经大意、六经病外证及六经地界分属等理论是正确解读厥阴病的前提和基础。
消渴:消病标为阳胜热证,渴病标为阴虚,消渴病标为阴虚兼阳胜热证。原文“消渴”疑有讹传,与后文“饥不欲食”阴阳虚实属性相矛盾,厥阴病传经阳虚,不能食、不能饮。厥阴病其标证虚实夹杂,饥不欲食、渴不欲饮。五苓散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消渴。
气上撞心:厥阴阳胜热证旁生横出之像。
疼、热、饥:病标皆为阳胜热证,厥阴囚禁、束缚阳,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本经阳郁化热。
不欲食:病标为阳明阳虚寒证,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传经阳虚,故不欲食。下之,加重太阴阳虚,故利不止。
饥不欲食:病标为寒热夹杂证,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本经阳郁化热故饥,传经阳虚故不欲食。
地图苔:病标为阴虚兼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
厥阴病其标证寒热夹杂解: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半表半里为阳出阴之枢机,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厥阴病其证半在本经(源头,本经病),半在他经(下游,传经)。厥阴囚禁、束缚阳,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本经阳郁化热,故厥阴病无论阴阳虚实其标证必有阳胜热证(烦躁、疼痛、饥等)。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传经阳虚,故厥阴病其标证必有阳虚寒证(不欲食、下利、厥等)。
旁生横出解: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半表半里为阳出阴之枢机,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厥阴囚禁、束缚阳,厥阴阳胜热证其热必旁生横出(合参肝横、枪炮炸膛之意),疣、痔、带状疱疹、内出血、疝、动脉夹层、静脉曲张等病标皆为厥阴旁生横出(阴阳互根互用之理,阴在内阳之守)。旁生横出为厥阴病外证,责其本经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厥阴病寒热夹杂证与附子泻心汤证寒热夹杂证比较:
相同:病标皆为寒热夹杂证。
不同:
厥阴病病机为厥阴阳出阴枢机不利,本经阳郁化热,传经阳虚,证阳虚寒证中夹有热像,阳虚寒证为主,阳胜热证为辅。脉沉迟短紧,左长右短。证饥不欲食、下利、厥、旁生横出等。
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阳经阳胜兼少阴阳虚,证阳胜热证中夹有寒像,阳胜热证为主,阳虚寒证为辅。脉浮数长,左脉虚弱。证恶寒、发热、汗出等。
厥阴病与少阳病比较:
相同: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半表半里为阳出阴之枢机,半表半里一分为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病机皆为半表半里阳出阴枢机不利,证皆本经病兼传经病。
不同:
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为三阴之末,厥阴囚禁、束缚阳,其阳在阴中蓄势待发即将出阴,厥阴病脉沉迟短紧,左长右短,证寒热夹杂(虚寒中夹有热像)、旁生横出等。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为三阳之始,其阳初出,少阳病脉浮数长弦,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