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白海参》
看了三天,把《白海参》看完了,真的看进去了,虽然没有废寝,看几页就能睡一觉,但真的忘食了,一天一顿饭也不饿。
三十多年过去,再看这小说感受特别复杂,就是想哭。它告诉我,曾经有那样的海,富饶美丽,曾经有那样的人,健壮勇敢。而这一切已经没有了。现在的海穷得要命,脏得要死,还处处设防,禁渔期越来越长。现在的人脆弱怯懦,没有敢玩命的,一碰就伤,一伤就要命。再看看那时的一切就像是传奇。
以前每一次阅读都是直奔那迷人的大海而去,享受作者营造的自由天国。对城里的人们不感兴趣,因为那些事自己都熟悉,不堪回首,不觉得有什么震撼。三十多年后,当年的记忆渐渐淡薄,书中的故事一下就唤醒了我,似曾相识的故事,似曾相识的疼痛又回来了。这本书就是一枚珍贵的琥珀,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形状,给后辈人无穷回忆和想像。这就是好作品永远不朽的生命力。
这一次,我被作者对人性的把握吸引住了。我注意到文革中的人,最普通的小人物对造反的感受。其实那种造反也是迎合了人性里邪恶的一面——对于破坏的快感。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我们看到那次动乱不是偶然的,仇官仇富仇美和对于破坏的享受都是人性中一直都有的,只不过有人给这些邪恶开了个出口,让邪恶以正义的面目出现,才让邪恶势不可挡地扫荡了文明世界。
不管城里怎样,让我百读不厌的还是那片海。人在和自然相处时焕发的力与美,自然和人相处时无私的善,让我流连忘返。
邓刚对大海的描写,充满感情,下笔细腻,语言独特新颖,给人奇异美妙的感觉,让人沉浸其中,不忍释卷。他写的大海,太美,太爽,太痛快,让人如临其境。仿佛我自己躺就在沙滩上,和大地融为一体,感受大地的温暖。仿佛我就在火堆边喝着海鲜汤。仿佛我就在幽深的海底的漫游,寻找白海参。
我这才真的领悟到什么叫小说,什么叫文学语言。小说真的不是把故事讲好就行了的,不仅仅如此,它是用带有色彩、温度、气味等等唤醒感觉的笔触,轻轻搔动读者最细微的神经,给人全方位的感受。
作品的节奏感也极好。狂欢之后会有眼泪。紧张的情节之后,又会有温柔的景色来安抚你。
每当意外出现,作者总是耐着性子给你慢慢道来,周围的气氛,人们的反应,以及由此联想到的很多事情,然后才告诉你出了什么事。
作者就是这样慢慢折磨我们的神经,我们也乐此不疲地受虐。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就是要这折腾劲儿。
我觉得以后我再看海,眼前会恍惚出现几个人影,他们在浪涛里出没,往漂浮的车胎圈里扔东西。我会寻找海狗子礁,或者于老鬼礁,我觉得他们都会变成礁石,永远站在海边,和浪花对话,说着以往的故事,没人能听懂他们的语言。
海狗子一定是死了,他殉了他的理想。寻找白海参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他找到了,就要守住,决不放弃这个理想,哪怕赔上生命。作者用魔幻的写法给他留了一丝悬念,让读者不那么绝望。但是即使我明白他是死了,我也认为他是怀着巨大的快乐而死去的,他死在对幸福的憧憬里,就像先烈就义时坚信理想必定实现。
心中怅然。白海参是个人人向往的宝贝,可找到了又能怎样?无人问津,麻烦更多!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追求一个目标时拼死拼活,以为只要追到了就一生幸福了,可是目标到手就时过境迁,已经没有意思了。我们的生命就在追求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走到终点。
读罢掩卷,我哭了,因为我知道了我的小舅舅年轻时的生活,对他充满敬意。他已经去世了。在《白海参》出版前几年,他去了国外,不可能看到这本书。等到他垂垂老矣回到祖国之时,如果他能读到此书一定会热泪长流的,可惜我没和他说起过这本书。因为我都忘记了他曾有的海碰子的身份,也忘记了他年轻时床头曾放过一本《红楼梦》第四册,第一页永远是宝蟾戏薛蝌。
我小舅舅的经历和书中的人物多么相似啊!和地主出身的江猪一样,他是资本家成份,因为我姥爷开过一个酱油作坊;他和大将一样,有个被斗的父亲,人家说我姥爷破坏生产,是个坏分子;他和博士一样读过书,但三两粮时饿得从学校跑回家成为无业游民,被迫以碰海为生;他也和江猪一样,和一个文化身份地位都高于自己的女子结合,结果性格不和酿成悲剧,终于离婚。他回国时找个老伴却没有像于老鬼那样幸运,在他重病危难之时那个女人抛弃了他。谁说海碰子身体健壮百病不侵呢,我的小舅舅刚到七十就没了。我很想知道那些海碰子后来的故事,他们幸福么?
谢谢作家邓刚给大连的海碰子立了传,留个纪念,让这样一批人以独特的形象立于文学之林。他们曾经为了一个不算伟大的目标英勇地奋斗过。
这里有米,请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