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三部九候论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旋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表意

黄帝问:我曾听您讲过九针的道理,博大精深,难以尽述。我想了解其中的要秘,将其传于子孙后代,使这些道理深深印刻在子孙的头脑当中、铭记在心。欲与天道相合,必有其终始。在上与天光星辰历纪相应,在下与四时五行相顺,盛衰更迭,冬暖夏凉。人到底应该如何应顺?岐伯回答说:您问得真妙啊。这关于天地的至数。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天地至数如何合于人形气血,如何显示人的死生?岐伯说:天地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人,再各自为三,三三成九,以九数配应九个方位。所以,人有三部,每部有三候,由此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除病邪。

黄帝说:三部是什么?岐伯说:三部分为上中下,各部又有三候,三候即天地人。这些内容必须由老师当面指导,才能准确。

上部天,是两额的动脉;上部地,是两颊的动脉;上部人,是耳前动脉。

中部天,是手太阴脉;中部地,是手阳明脉;中部人,是手少阴脉。

下部天,是足厥阴脉;下部地,是足少阴脉;下部人,是足太阴脉。

所以,下部天配应于肝、下部地配应于肾、下部人配应于脾胃。

黄帝问:中部的配应是怎样的?岐伯说:也有天地人三部,天配应于肺,地配应于中路之气,人配应于心。

黄帝问:上部的配应又是怎样的?岐伯说:也有天地人三部,天配应于头顶两侧、地配应于口齿、人部配应于耳目。

三部各自都有天地人三候,所以各部天相合而代表天、各部地相合而代表地,各部人相合代表人。如此三而三,其合为九,是一的九分,每分都代表一个脏而成九脏。所以有五个肾脏、四个形脏,合成九脏。如果五脏已经败损,则神色必然枯焦而人必死。

黄帝说:如何诊察?岐伯说:首先要估量病人的体形肥瘦,以此判定气的虚实,气实则用泻法,气虚则用补法。但是,调气之前,必须先除淤,不论是什么病,都以气平为目标。

黄帝说:如何判断生死?岐伯说:如果病人体形强盛,但脉细、气短、吸气不足,则病危重;如果病人体形瘦弱,但脉大、喘满多气,则病至死。身形与脉象相应的可活,脉象杂乱的即是病,三部九候都失常的必死。上下左右的脉象虽然相应,但参差不齐的,意味着病情加重;上下左右的脉象不一、脉动不可数的,就是死症。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和,但与其他众脏之脉不相协调,也是死症。中部脉象较上下部脉象减弱的,是死症;目内陷的,也是死症。

黄帝说:如何能知道病变所在?岐伯说:诊察九候,脉动独小、或独大、或独快、或独慢、或独热、或独寒、或独下陷,都意味着有病。用左手按在病人足踝上五寸处,用右手指在病人足踝上轻弹,如果左手当即感觉到振动,并且振动的范围超过5寸,属于正常;如果振动迅疾而明显,应手快而散乱,就是病象;如果振动微弱,应手缓慢,也是病象。如果振动不能传至5寸处,或没有振动上传,则意味着病重将死。所以,虽然形满,但肉已脱的为死症。中部脉动忽快忽慢的是死症。如果脉动有力而缓至、来盛去衰,则病在络脉

九候之脉,应当上下一致、不能有乱。如果有一候脉动有异,则为病;如果二候脉动有异,则病情加重;如果三候脉动有异,则病危。经详察脏腑,可预知生死之期;必先通晓正常的脉象,才能知道病异的脉象。当真脏脉见时,至受克的时段死亡。足太阳膀胱经气绝时,腿脚不能屈伸,死时眼睛一定会上翻。

黄帝说:冬阴夏阳是怎么一回事?岐伯说:九候的脉动皆沉细且渐次悬绝的,为阴,主冬,死在半夜;如果脉动都是盛疾烦数的,为阳,主夏,死在中午。

所以,寒热病者死在黎明时分,热中及病热者死在中午,病风者死在傍晚,病水者死在半夜,脉动忽快忽慢的死在土时。

如果身形已经严重瘦脱,九候脉动虽然尚可,但还是会死亡。虽然已显七种病症,但九候脉动都从于病症的,不是死症。之所以说不死,是因为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虽然可以出现七种症状,但不是真正的七种死症。但类似的七种症状出现后,如果脉动也出现败坏的脉象,那么就属于死症,死前必有呃逆等症。

诊病时,一定要详细察问病初及现在的情况,然后再依次切循各脉。切脉时,应当注意诊察经络的沉浮和上下逆从。如果脉动顺畅无阻,则无病;如果脉动尺缓,则有病;脉断绝无动,即为死;皮肤贴服于筋骨上,亦为死。

黄帝说:可治的,应当如何治?岐伯说:经病治经,孙络病治其血。病在血分而身痛的,治经络。如果病在奇邪,则用缪刺法;如果身形虚弱、病邪久留而不移的,则刺四肢节处。上实下虚,脉动无逆,则找络脉郁结处,刺血而通之。瞳孔偏移至上的,为太阳气不足;眼睛已经上翻的,为太阳气绝,这是预知死生的重要道理,不能不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要留针。

禅解

太极内分至九,是道学体系最细的元素分划模式,是最为复杂、全面的思维模板,是三分再各自三分的衍化,包含了由一至八的所有道理。

九候,指在九个部位诊察脉象。以头为上、以手为中、以足为下;上中下各自又分为天人地,都有相应的动脉搏动,以此综合判定气血的状态,从而深入判知五脏的状态。

清升浊降,上部脉气主太阳与厥阴,中部脉气主阳明与少阴,下部主少阳与太阴;天主阳气生发而察浮,浮过则厥阴盛;地主阴气之化而察沉,沉过则太阴盛;人主阴阳之和而察劲柔,弱软则中虚。

诊治原则:察形知气之盛衰,祛瘀后再泻实补虚,气平为期。

体形强盛,但脉细、气短、吸气不足,阴实紧而不张,太阴盛、少阳衰、心虚;体形瘦弱,但脉大、喘满多气,气胀阴虚,少阳盛、太阴衰、肝虚;弹足踝,振传太过散乱,阴竭而筋肉干枯无阻;弹足踝,振传不及无达,阳消阴结涩滞;振而无传,即筋弛肉脱,死症。病在络脉,末端微细循环阻塞,脉动来盛去衰。

脉阴悬绝,病阴邪而死于阴时;脉阳烦数,病阳邪而死于阳时。脉动乍迟乍疾,病土邪。

通过三部九侯的诊察,可综合判别整体层次上气血的虚实、振传经络的壅畅。由此产生的治疗方法,即为除却阻塞,在阻塞处行刺血,总之以通畅为期。

上实下虚,病在水经;下虚上实,病在木经;二者皆郁结在下。

太阳气清化均匀,其力向下。故太阳气虚则目瞳上移,太阳气绝则目代。

五指(趾)留针,引气促畅。

内义

三部九候,整体细分而筛察病处。其理在清升浊降、六气分布。既知六气盛衰、经气阻郁之处,自然以通瘀为法。所以,病的初期在六气层次上,此时相关五脏处于虚态。若病加重,则必入五脏层面而五脏病,五脏病则病成而邪传至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