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这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一条基本的规矩。
记得我头一回听见这条规矩,从字面上还真不容易理解:出手的时候,肘怎么能够不出?回肘的时候,手怎么能够不回?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店里,看了陈中华大师做的示范,我自以为懂了,认为措辞可以更合理更易懂,就问:“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出手后出肘,回手先回肘?’”
陈中华笑着连忙说:“不行,不行。”又说某位大能人也提过同样的修改建议。
原来,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出手的时候,只管出手,完全不考虑肘;回肘的时候,只管回肘,完全不考虑手。
当然,出手的同时,肘也会随着手的动作而移动;回肘的时候,手也会随着肘的动作而移动;但这种移动完全是被动的跟随,跟主动的动作两码事;出手时您根本不用想肘的事,回肘的时候则根本不想手。只想一处,排它,假如把这当作一先一后的事,就说明您或多或少还是把两者都考虑在内,就不彻底了。或者,您是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位置上观察和叙述这个动作,而不是从做动作的人的角度说话。这几句话说得有点儿绕,以我的水平也只能说到这份儿上,您看明白了没有?
上面从字面上讨论了这条规矩的正确含义,下面咱们说说究竟怎么做动作。
出手:出手的时候,中指尖边缠边走,整个手臂都沿同一条线随行。假设有一根针悬在中指初始位置的上方,后头的掌、腕、前臂、肘、上臂,都从针尖之下经过。这些部位,都不出这条线,肘最容易主动乱动,所以特意说“不出肘”(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另文交代)。这是实用拳法与绝大多数陈式拳不同的地方之一。许多人是“出手先出肘”,错了;更有甚者,许多人“出手先出肩”,然后是出肘,最后才出手,大错。
回肘:回肘的时候,肘尖要直接回到肋。这里说“到肋”,就是要贴肋。顺便提一句,实用拳法要求肘不离肋,还要求无论什么时候不能回手(即不能把手回到里头而把肘什么的留在外头)。收肘的时候,既然手不能主动做任何动作,手就不能在回肘的时候上抬或者下切或者横摆。为了便于记忆,我管这三种错误叫“钓鱼”(双手上抬)、“切菜”(双手下切)、“扫射”(双手横摆),应努力避免。
比如做一路里“初收”和“再收”的时候,两肘一下子回到肋上,就好像丹田是块磁力强大的磁铁,两肘的鹰嘴是铁质的,被猛然吸向丹田,给肋挡住了。有一次,陈中华大师捋人,肘“回”得快了,对方被猛地牵动又骤然停住,产生了“鞭打效应”,结果对方的下颌碰到自己的肩膀上,脱了臼,嘴合不上了。我习太极超过四十年,也只是练实用拳法之后,才体会到回肘能够有这样难以置信的速度。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