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巴

本文作者:樊忠信


走在科布尔镇的马路上,碰见了人事局的张局长,他问我,你的黄老巴有第二篇吗?我还等着呢。我想也是,有了《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这个平台,老同学们虽然各奔东西,但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经常一起聊聊天,也是一大幸事。非常感谢《察右中旗人的故事》公众号。

在不平凡的那些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生长在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那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

黄老巴是察右中旗第一中学七四届毕业生,名字叫黄国伟,那时候还叫红卫中学。那一届毕业生有八个班,四百多人,是从高四班排到高十一班,黄老巴在高六班。班主任有王文焕、胡日亚其、刘子江、蒲素慧、雷清泉、张存富、曹克敏、何梅。那个年代的名师雷丁曹都给我们上过课。可是我们一进科一中的大门就到了文革的后期,口号是“破四旧立四新”“复课闹革命”,根本没把学习放在心上。

一晃两年过去了,面临毕业了,主要的去向是到农村去,广阔天地炼红心。我们农村出来的的孩子,自然是回农村去,有一个耀眼的名字叫返乡知识青年。而城市户口的同学们到农村去,叫下乡知识青年。可是黄老巴是幸运的,他是家里独生子,没有下乡,而是安排了工作,在旗农业系统工作。

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我们见证了新中国的苦难。在本该学习的年纪却没有一个平静的学校。每天“造反有理”“破四旧立四新”,虽然复课了,还是复课闹革命。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我们是激动的心情惭愧的手,脑子里也是空空。那就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吧,我和黄老巴都参加了高考。结果可想而知,都落榜了!

失望之余,我又想起了黄老巴。他当时在中旗的银贡山上班,那里有果园,有中旗的原种场(培育粮食新品种的基地)。我乘坐他们果园的拖拉机颠簸了一个小时到达银贡山下,看到黄老巴骑着一匹枣红马,很是威风凛凛。那时候民间的俗话说:公社干部五十五,大队干部步行走,社员担着担子压着土。五十五是指拖拉机五十五马力,只有公社干部才有机会乘坐的。有马骑的干部也是很不错的了。

老同学相见,非常开心,在他们农场的土炕上有酒有肉。很是愜意。

黄老巴是独生子,长得一表人才,工作也好。他找了当时商界名人赵居天的女儿。

黄老巴的婚礼是在家里办的,当时的科布尔镇没有大酒店,甚至一个小饭馆都没有。我也参加了他的婚礼,那时候搭礼也就是一两块钱,关系最好的也不过五块钱。我当时在农业社劳动,一年到头见不到一分钱的现金。只有到年终决算的时候每个人才能分到十几元或几十元的现金。我没有钱搭礼,只好是“内收”了,其实就是白吃了。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

黄老巴是幸运的,他因为是独生子女,没有下乡。他成家以后,生了俩儿子。在那个“独生子女光荣”的年代,我们都是一个子女,我的同学当中“独女户”很多,黄老巴因为生了两个儿子,受到了相关部门的严厉处罚。

就写到这里了,许多事情同学们都是清楚的。

黄老巴六周年了,聊表寸心。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文作者是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曾任教于察右中旗三中、一中,现已退休。

【本期幕后】

策划:王丹

编辑:小超

校对:安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