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愿它永远是滋养灵魂的甘露!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个“奇怪”的规定,无论大学生攻读什么专业,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都是必考科目。当然,俄罗斯人的解释也合情合理,入情入理。

“这些代表了俄罗斯的文化与历史,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怎可不读?”

这样的回答足够振聋发聩的。细细想来,一个对自己文化经典如此重视的民族,绝对是一个可敬可畏的民族。

回首当下中国,不禁有些失落。说经典,谁家没有;论名著,谁人不知;可又有几个人真正地从经典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经典安置与书橱之中,俨然成了附庸风雅的装饰品。

须知,要真正从精神殿堂中采摘经典的甘果,人生的阅历和精神上的升华必不可少。只有经历了世间变化,人间沧桑,为前途奔波劳累而饥渴万分之际,一泉经典的甘露才能滋润心田。莫言坦言影响他最大的作品就是俄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言幼时的贫穷困苦让他在保尔的身上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在被保尔坚韧不屈打动之时,情感得以共鸣。经典得以化为精神上的力量,使人战胜苦难,勇敢前行。

如果战胜苦难是经典对人意志的锻造,那么淡薄成败便是经典对人心灵的不断打磨。吴清源大师在下棋之前,都要把《道德经》拿出诵读,从中悟得无语务求的境界。对弈时心境空灵,抛弃任何私心杂念,无意成败,竟屡战屡胜,无人能敌。成就了围棋史上一段佳话与传奇。

因此,不真正地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感悟人生。再精装的四大名著也是摆设,全套的经史子集也是空置。在此,我又想起来一个颇为矛盾的现象。

人们一方面购买经典用来珍藏,另一个方面却迷恋一些有悖于经典的书籍,好好的三国与水浒,偏要油炸水煮;明明白白的唐宋元明清,偏要笑谈戏说。结果经典沦为少数人追求商业价值的手段与工具。说到底,还是人们精神的缺乏与空虚。生活在喧嚣的快节奏的氛围中,自然一些浮躁的人就会想读一些恶搞之作,看一些低俗之书。真正沉下心来静下心读书读经典的反成了所谓的“期盼”。

不知怎地,我想起来一些名人小时候,他们的母亲轻声念读《三字经》等经典,使得他们在诗意的书香中酣然入睡,甜美而愉悦,经典的品读正起源与此吧。

费孝通先生半个世纪后重读《史记》,不由感叹,太史公把后人写活了,此中有我。我们何时也能在看一部经典后,啧啧称奇:此中有我。

愿经典不再是附庸风雅的装饰。追逐利润的手段,而是滋养灵魂的甘露,永久开发的瑰宝。品读经典始于启蒙,得于阅历。它拥有无穷的力量。

经典,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精髓,怎可不读?

亲爱的朋友: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我手写我心”,那么,换个角度可以说,有手有心我们就能写作。我们天天看别人写文章,话情怀,说感慨,是不是自己的手也痒了,那就请你也拿起笔,打开尘封的记忆,写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的自然风景,百感交集的人生感悟,发我下面邮箱帮你发表与大家分享。因为我公众号有一个栏目叫“我行WO秀”就是给爱好文字的你提供的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平台来了,你在哪里?还有稿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