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阳史话】了凡先生与宝坻芮氏家族
陈兆军 阮洪臣
芮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宝坻县世家大族,著名的官宦世家、科举世家。从明代宣德七年(1432)到清代光绪八年(1882)的450年间,芮家共有进士5人、举人20人(不包括取得进士资格的)、秀才300人左右,在任各级官吏共103人。
芮氏家族非常关心宝坻建设,因此多与宝坻知县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明万历年间,宝坻知县袁黄(号了凡)为政以善,造福一方。宝坻民众非常感恩他。芮氏家族除了芮质田带头为他立功德碑、修建文昌阁之外,还有家族子弟11人捐资《宝坻政书》出版发行,以此来铭记这位父母官和恩师。
了凡先生雕塑
(一)倡立袁侯德政碑
了凡先生是读书人,当然知道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诗书可以教化民众,所以他才对教育如此重视,并且花费心血亲力亲为。
据《宝坻县志》记载,先生上任时,宝坻已经接连五科无人中举登第。先生对当时的县教谕(教育局长)韩初命说:“吾辈务为宝坻破荒。”每月初一、十五,了凡先生必到县里的明伦堂,亲自为学子讲学。县学诸生成立了登龙会馆,他亲自拟定《会约》,激励学子上进。万历十九年(1591),即先生上任的第四年,宝坻一次考出两个举人刘邦谟、王好善,其中王好善后来还中了进士。这可是了不起的成绩。当时人称,宝坻士风有吴人气象,可见先生对本地读书人的影响之深。
万历二十年(1592),先生调任兵部职方主事。离任之日,当地百姓纷纷为他送行。县里的民众还为他建造了生祠“袁公去思祠”。祠堂建立之后,县里的生员们就商量在学宫的右边树立一块“袁侯德政碑”,记录他的德政。当时带头做此事就是芮质田。在此期间,芮质田已经是县里的生员(秀才),而且是芮氏族长。
《袁侯德政碑》节选
芮质田,生卒年不详,字景让,号昭余,娶妻吴氏,儿子芮昌言。他是芮元采第四子,东门三宗第五代。深受父亲芮元采影响,芮质田学问与政绩皆为人称道。芮质田继承家族传统,十分关注家乡建设,为宝坻文化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被县内公举为乡贤。他是芮氏家族继芮钊、芮元采之后第三位乡贤。《宝坻县志》(乾隆)有其小传。
通过此事能看出,芮质田对先生教诲的感激之情;也能看出芮质田在县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石碑建立后,芮质田等人又找到韩初命,请他写碑文。韩初命是山东人,举人出身,后升参政(即参知政事,为宰相之副)。韩初命撰写了袁侯德政碑碑文,纪念这位“爱民重而官爵轻”的好知县、好上司。
(二)修建文昌阁
除了带头立碑,芮质田还完成先生的遗憾——继续修建文昌阁。他与县内张奇勋、王溥、王好善等宝坻文社成员交情很好。文社成员大多是先生的弟子,而且家族之间都有姻亲关系。文社成员很多都参与了文昌阁建设。此时,宝坻只有祭祀文昌帝君的祠堂(知县程寅建)。先生是堪舆大家,在职期间他想进一步打通宝坻文脉,通过占卜选择了城东南一块地,商议立基建文昌阁。随着调任,建文昌阁一事作罢。
后来,辽东都司广宁人李景登担任宝坻知县。李景登是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治理猗氏县有政声,大约万历二十七年(1599)移任宝坻知县。他同样重视教育,于是在学宫创尊经阁,开登瀛书院,在尊经阁左侧摆列文昌帝君的牌位。但是尊经阁太狭窄积滞不畅,大家总觉得在此处供奉神灵不妥。
为了解决文昌帝君牌位供奉问题,芮质田决定捐出自家一块土地作为房屋地基。他捐地义举,可与他堂伯父芮元介媲美。受众人委托,他实际操办文昌阁一事。文社成员吴可愿、张奇勋等纷纷出资。兴建一座壮观宏大的文昌阁,要需要足够财力、物力、人力,显然芮质田等没有能力完成。这一次只是建一处房屋,供奉文昌帝君。
文昌阁修建一事成为了芮质田等人的心病。这件事一直拖了十几年,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左右才圆满解决。
此事那要从大儒程士升担任宝坻教谕说起。程士升是黄冈人,举人出身,后升知州。他初来宝坻见学宫破败,感伤良久,于是首议修葺学堂和寝室,当殿庑及明伦堂稍有些破旧,就粉刷一新。他每天惋惜文昌处在经阁之下,计划在学宫偏东土地上筑三丈高台,挨着城隍庙建文昌阁五间,两旁再建小室。当时宝坻知县李一鳌(陕西汉中人)非常支持。此事由程士升总负责。
得知官府要兴建文昌阁,乡绅们主动捐献,芮氏家族积极参与。
在官民合力之下,文昌阁赫然建成。芮质田的亲侄子芮昌龄和县里其他生员找到张奇勋,请他记录此次壮举。于是张奇勋写下了《修建文昌阁记》,记录文昌阁修建的来龙去脉。
自文昌阁建成后,宝坻科考得中,蝉联不绝,尤其以贡生闻名者不可胜数,此时宝坻文脉大开。不仅芮质田后来成为乡贤、与他一起参与文昌阁建设的张奇勋、王溥、芮昌龄等都成为乡贤。
此时已经距离了凡先生去世已经十年了,如果先生地下有知一定非常欣慰。
(三)捐资《宝坻政书》
万历二十年(1592),先生调任兵部职方主事,县内民众为他建立生祠,立功德碑。之后,他的门生刘邦谟、王好善又编辑《宝坻政书》,记录他的德政。为什么两人要编辑该书呢?原因是他们认为本县民众为老师所写的《德政录》不够全面,于是依据老师为政期间的公文、告示、政令和案卷等材料编辑成《宝坻政书》。
《宝坻政书》全书十二卷,虽然是二人所编,但以老师袁黄名义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板发行。刘邦谟、王好善请曾任蒲城县知县的宝坻人邳赞作序。邳赞在序言中交代了本书编辑的缘由,并对袁知县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在袁了凡先生任宝坻县知县期间,以清廉俭朴要求自已,以慈和仁爱对待百姓,以恭敬谦逊对待上级,以光明正大和睦同僚,以礼仪法度训教生员士子,以赏罚分明管理官吏和差役,以至真至诚感动鬼神,是我们宝坻二百年来所未有过的贤能县令。当时朝廷对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先生在宝坻任知县五年,声名赫赫,前后受到二十七次举荐,后调任兵部,受命援朝。朝鲜对袁黄的作为给予了高度评说,虽然在朝鲜不足一年,但使臣孛元翼所著的生祠碑,记述先生的功勋十分详尽。”
《宝坻政书》捐资姓氏节选
宝坻官绅民众对于刘邦谟、王好善编辑《宝坻政书》非常支持,纷纷捐资助刻。刘邦谟、王好善在该书的后面专门记录了捐资名单。
通过捐资名单,可见当时宝坻苑氏、芮氏、陈氏、王氏等世家大族基本都参与其中。捐资名单总共有128人之多,其中在职官员20人、举人3、各级监生23人、生员54人、乡民25人、管工3人。
芮氏子弟11人,分为在任官员和学子两类,这次东西两门三代人都参与其中。
在任官员:定陶县训导芮庭荐、光禄寺署丞芮伯纶、鸿胪寺序班芮伯熙、京卫经历芮质文。
监生:芮质任、芮伯厚、芮伯重、芮述尧、芮法尧、芮允登。
生员:芮伯雍。
其中芮质文、芮质任是亲兄弟,芮元采之子,芮氏三宗第五代。芮庭荐是三宗第六代。芮伯纶、芮伯熙、芮伯厚、芮伯重、芮伯雍,都是芮元魁的孙子,四宗第六代。芮述尧、芮法尧、芮允登是四宗第七代。
一个家族11人参与,是捐资人数最多的。这说明了芮氏子弟对先生的认可。除了与了凡先生的关系之外,芮氏家族捐资《宝坻政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与编者的关系。
刘邦谟、王好善本身就与芮氏子弟一起跟随老师袁黄学习,感情不错。王好善更是与芮氏子弟有亲戚关系。王好善的北王家族同样是宝坻科举世家、官宦世家,与芮氏有姻亲关系。这两家一直到清代末年都在通婚。
王好善,北王家族的灵魂人物,人称“四来先生”。后来他中进士为官政声卓著,崇祀河南名宦祠、山东名宦祠、宝坻乡贤祠,有《宝祥阁制艺》行世。他的奶奶为芮氏。他的辈分比芮质任(第六代)要晚。芮质任去世后,其子芮昌龄就请王好善为其父墓志铭书丹。
因此王好善、刘邦谟编辑《宝坻政书》,芮氏家族于公于私都要参与,一是怀念了凡先生,使其善德流传后世;二是给“老表”帮忙助力。
原创文章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