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血糖升高就可确诊为糖尿病?《揭秘糖尿病防治误区》连载第二章8-11
《揭秘糖尿病防治误区》 主编刘超,副主编李学军 蔡可英 张妮娅
第二章:糖尿病病诊断误区8-1(本章共30节)
8、糖检查正常,就不需制定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检查仅能反映10~15分钟内的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却能反映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友评测血糖控制水平的理想指标。有些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即使血糖经常不在达标范围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能正常范围。因为我们测定血糖的时间往往在早晨,午餐和晚餐的血糖经常无法知晓,此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不受饮食、运动等条件的限制,扰因素较少。
目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推荐使用糖化血红蛋(HbA1c)作为糖尿病前期筛选的一部分,并将HbA1c在5.7%~6.5%的病人归为糖尿病前期。
在临床实践中,HbA1c用于筛查与诊断糖尿病具有一系列列的优越性。首先,空腹血糖与葡萄糖耐量试验均需要被检查者空腹至少8小时,空腹采血的检测要求大大减少了糖尿病的检出率。其次,短期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会影响HbA1c的检测结果,因HbA1c能准确地反映相对较长一段时期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第三,在临床实践中,糖尿病的诊断并未完全拘泥于现有的血糖诊断标准。因此,采用标准化的方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是一项操作简便、价格适宜、糖尿病漏诊率低的指标。
9、一次血糖升高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有些人一看到化验单的血糖水平超过正常界限,就认为得了糖尿病,并立即使用了抗糖尿病药物。的确,诊断糖尿病主要根据血糖水平,但如果患者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使血糖水平达到诊断标准,也不能马上确诊。而需要在另外一个时间再次检查血糖,如果血糖数据依然符合诊断标准,才可以诊断糖尿病。
10、诊断糖尿病,除了查血糖,无需做其他检查
乍一看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漏洞,因为糖尿病诊断靠的就是血糖。然而,面对一个糖友,医生需要做三件事:
(1)要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目前还是依靠血糖数值,这是诊断的第一步。
(2)要明确糖尿病的类型,这是诊断的第二步。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医生不仅要区别1型和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合并妊娠,更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因为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解除了原发病之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3)了解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一步尤其复杂,需要实施的检查也最多。医生需要了解是否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与合并症(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结核、恶性肿瘤、高尿酸血症、高血黏状态等)。
所以,一旦患了糖尿病,需及时接受医生的建议,实施基本的检查,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全面控制高血糖及其相关病变。
11、手脚麻木不会是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不同,可能是局灶性或弥漫性,最常见的是慢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变(DPN),表现为:感觉障碍、对称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穿了袜子、戴了手套一样。 如果遇到手脚麻木、伤口不易愈合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警惕糖尿病神经病变。
第二章共30节,全面解析糖尿病常见的诊断误区 !
[编者按]糖尿病目前表现为明显的“三高、三低”即糖尿病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而糖尿病确诊率低科学治疗率低和治疗达标率低。在现实生活中,稍有疏忽就可能会致该病的误诊和漏诊。因此,糖尿病的早期确诊对以后的病情控制尤为重要。
《揭秘糖尿病防治误区》一书主编介绍:
刘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博导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科主任
徐州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亚洲和大洋洲甲状腺学会(AOTA)委员、(AOTA)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西部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医药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江苏省健康产业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优秀医学领军人才
现任瑞京糖尿病连锁医院CEO、《药品评价》副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杂志编委,发表论文10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37部。
感谢瑞京糖尿病连锁医院卓国金先生对本书的强力推荐,希望通过连载,能帮助糖友更多的了解糖尿病,走出误区,掌控糖尿病,改变糖尿病,驾驭健康,乐享人生!
您想知道的,刘超教授将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