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影音奇谈NO.4:数码录音的起源与发展(番外篇一)

在上一期的节目播出之后,有一个同行给了我一个建议,要我普及一下关于CD唱片方面的知识。CD唱片是SONY和飞利浦两家公司在1982年正式推出的数字音乐载体,最常见的CD唱片,碟片直径规格为120毫米,容量在650~750MB的光盘,能容纳60~80分钟左右的音乐。80毫米直径规格的唱片,容量在200MB左右,能存储大概20分钟左右的音乐,还有一种叫Business Card CD,容量在60MB左右,但这些并不是今天的主要内容。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CD的数字音频规格16bit/44.1kHz是怎么来的吗?其实,16bit/44.1kHz是一个充满的“视频味道”的数字音频规格,这是因为早期数字录音发展的关系。在量化精度方面,飞利浦提出14bit,SONY坚持16bit。从理论上,16bit能够容纳更大的动态范围,所以最终确定使用16bit。采样率是因为当时的数字录音载体是录像带的关系,以视频制式所推导出来的。
说到视频制式,分别有PAL、NTSC和SECAM三种,最常用的是NTSC和PAL。其中,日本和美国都使用NTSC,欧洲使用PAL。那么通过NTSC推导出来的采样率就是44.056kHz,PAL就是44.1kHz。例如,SONY早在70年代末推出的第一代用于制作CD母版的PCM-1600系统,由于采用NTSC制式进行编码,那就有了16bit/44.056kHz的数字录音规格。可是当年的唱片公司以及CD生产厂主要在分布欧洲,使用PAL制式的视频信号进行编码,必须采用16bit/44.1kHz的数字录音规格,后来就统一使用16bit/44.1kHz。唱片公司会按照这个规格做成一个最终的数字母带,然后交给CD生产商来生产CD唱片。


【影音中国  hdavchina.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