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65,勒
铭文的第65个字是勒,悬崖勒马的勒。
勒字在铭文的这个位置
勒字的演变
甲骨文未见勒字,金文的勒字,就像套马的笼头,革字表示材料。篆文、隶书承续金文的字形,把右下的马笼头规范成力字,也表音。《说文解字》:“勒,马头络衔也。从革,力声。”
勒字是个多音字,主要发[lè]的音:
本义为,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马勒。
引申为,收住缰绳不使前进:悬崖勒马。
再引申为,强制:勒令、勒索。
也可以引申为,统率:勒兵。
强行勒马可能会留下痕迹,进一步引申为雕刻:勒石、勒碑、勒铭。
勒也可以发[lēi]的音,意思与勒的引申义同:用绳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后用力拉紧:勒紧。可能只是方言的发音导致的区别。
燕然勒功的典故:
东汉建初二年(77年),汉章帝立窦宪之妹为皇后。窦宪、窦笃兄弟亲幸,“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永元元年(89年)窦宪派遣刺客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嫁祸蔡伦,后因事泄获罪,被囚于宫内。窦宪恐惧,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
史书载,汉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骑兵三万,战车万余,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军队,前后俘获招抚匈奴部众二十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等登上远离边塞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脉),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战绩。
燕然刻石是史书记载的边塞纪功碑最早的源头,这次刻石纪功行为被后世继承下来,从而形成边塞纪功碑的传统,一直沿革到清朝。东汉时期汉匈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永元元年战役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
成语“燕然勒功”就出自于此,后世以此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与封狼居胥一个意思。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即借用该典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