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记,17
骑行召稼楼有二次,第一次和正峰苑邻居,包括二个小朋友:小小和瑞瑞;第二次和儿子,还有二个小朋友:乐乐和赵之恒。二次都是从陈车线(陈行-车构桥)过江,从杜吴线(杜行-吴泾)返回。距上次骑行已有半年,所有娃明显长高了。
三鲁公路,三林到鲁汇。据说三林是现浦东地区最早成陆的地方,距今17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三林已经稳定地位于大陆了。三鲁公路跨越周浦塘,黄浦江形成之前,周浦塘和六磊塘大概是同一条河塘。
三鲁公路的周浦塘桥,向西四公里汇入黄浦江,入口处是塘口村,就是我们坐轮渡上岸的地点;向东六公里汇入咸塘港,咸塘港西岸就是人称小上海的周浦镇,1700年前的海岸线在咸塘港一线,称下沙沙带。
转到沈杜公路向东,过汇驰路50米,是秦裕伯路,我们从这儿进去,直接到召稼楼古镇的后面。
秦裕伯,召稼楼本地人,其八世祖为北宋文学家秦观秦少游,原籍苏北高邮。靖康之变,秦氏后人逃难至苏南,后定居在东海之滨的华亭县,元至正年间析华亭东境设上海县,秦家在县东的长人乡境内。秦裕伯出生于元成宗元贞三年(1296年),48岁中进士,到元末时,与宦游松江的杨维桢同为苏南文坛领袖。
张士诚占据苏州后,招徕秦、杨二人,被二人所拒,也就作罢。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同样前来征召秦裕伯和杨维桢,不过朱皇帝比较狠,以死威胁,秦、杨只能前往金陵应召。杨维桢孤身一人,敷衍一下就回来了,秦裕伯是本地人氏,拖家带口,一直熬到被贬官陇州,才托病回乡。蹊跷的是,秦、杨二人都是回乡后不久即辞世,不过二人都是70多岁高龄,不算夭折。
秦裕伯去世后,朱元璋为笼络江南士绅,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亲自敕封秦裕伯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从此秦显佑一直坐在上海县城的城隍庙中,与西汉名臣霍光在阴间当了同事。
礼园,纪念二位名人,一为秦裕伯,另一位是叶宗行,水利专家,协助夏原吉治理太湖下游河道,献“掣浦入淞”之法,凿范家浜,开通大黄浦,引春申江水冲刷吴淞江入海河道,后来“黄浦夺淞”,成为上海最主要的河道,对近代上海发展为远东第一大都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礼园对面是新修的机云亭,传说陆机陆云在此“观鹤怡游”,这不能当真,不过附近带鹤字的地名确实很多。
召稼楼古镇南口有一组建筑,是单檐歇山顶,帝制年代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这组建筑大概建于民国以后,不用担心逾制的问题。
从这组建筑向东,是奚氏宁俭堂宅院故址,由奚氏后人奚燕子建于清晚期。奚燕子原名奚囊,南社社员,有《咏燕》诗二律:“三月新巢营绣户,十年旧梦记红楼。玳梁夜宿香泥暖,珠箔春垂絮语稠”,传诵一时,诗坛称之为“奚燕子”。
奚氏家道素丰,称“浦左首富”,奚燕子早年生活优裕,纵情诗酒,放浪不羁。中年后家道渐落,抗战爆发后居上海租界,1940年于贫病中弃世。黄炎培是其故交,有纪事诗云其:“忍从百变沧桑后,复忆五陵裘马游。”
清末民初,奚氏家族在召稼楼家塾基础上办广智学堂,聘秦裕伯后人秦锡田等人为师,广育浦东学子,黄炎培、张闻天、曹汝霖、奚燕子、倪尚达、苏局仙等人都曾在此开蒙。
有一种说法,宁俭宅院就位于明代谈氏朋寿园的范围内。明成化年间的工部右侍郎谈伦是召稼楼本地人,致仕回乡后,让长子谈田在朋寿园东首建造了一座钟楼。每日清晨鸣钟不止,提醒乡人耕种,钟楼题名召稼楼,以示重农礼耕。
浦东一带最初以盐业为主,明初,长江来水改由崇明岛南支入海,冲谈了海水,盐业无以为续,盐民只能改行,或务农、或打渔、或行商,谈伦属于士大夫阶层,恪守“重农抑商”的帝国传统,这是他让儿子在此召稼的主要原因,设想他要是追随管仲的足迹,设召商楼,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可惜,他的眼光只能如此了。
钱福是弘治三年状元,据说也是吴越国主钱镠的后人,与谈伦父子友善,为朋寿园常客,曾留下一首诗,刻在一块太湖石上。秦锡田任教于广智学堂,发现了陷在淤泥中的钱福诗碑,后辗转数次,现立于莘庄公园内,碑上字迹已漫漶不可认了。
奚氏,可上溯到奚仲,二轮马车的发明者,在夏朝担任车正,封地为薛城,所以也是薛姓之祖。薛国也叫邳国,薛(奚)氏后来沿着泗水向南迁徙,重建了邳,叫下邳,就是那个“一部三国史,半部在下邳”的地方。苏南的奚氏,源头大概在那儿。
奚氏资训堂遗址,现只保留下来这座西式门楼和残垣,位于原资训堂第三进。开南汇地方中西合璧建筑之先河,广智学堂设在资训堂的第一、第二进。现第二进的位置建有戏台,为沪剧前身申曲班发祥地之一。
新的老镇
新的报恩桥
网红面店,面卖完为止,基本就是从早市到午市
回程和潘越拐去寺嘴角路,发现江川东路在大修,星乐路也不通了,从通海路绕进去。到寺嘴角路口,也在施工,地上泥泞不堪,告诉潘越里面有一个村子的,很坚定地从泥水中趟了进去,但是村子真的迁走了。原来村子的位置,工人在开挖一条河,与春申江平行,向东汇入黄浦江,大概是将来江滨公园内的景观河。
三十年代的水泥碉堡还在,那个水文站还在,农田还在,还有人在劳作。面向东岸闸港的方向,江边立了几个大字:吴泾科技时尚源。好吧,或许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偏僻而土气的寺嘴(咀)角了。
路过一片水田,田中一种形似白鹭的鸟,可能有上百只,颇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