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68,召稼楼

鹤窠村向北三四公里就是著名的召稼楼。陆机临刑前对陆云说:“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从此陆氏家族、华亭与鹤,就联系在一起了。既然“鹤唯鹤窠村所出为得地,余皆凡格。”自然要为陆氏兄弟立一座丰碑,这就是召稼楼南面的机云亭。

不知道为什么刻错这么多字

其实1500年前上海的海岸线还在遥远的冈身一带,南汇(浦东新区)还在大海之中,哪来的鹤窠村、召稼楼,陆机陆云要放鹤,最远也就到冈身东边一点的放鹤桥。一直要到1000年前的五代、北宋时期,这儿才涨成沙洲、滩涂,一开始的几百年里,这一带的土地也不适宜耕种,其主业是晒盐。

当时这一带都属于下沙盐场的范畴,有下就有上,上沙位于何处?没有考证过,估计是在今天的浦江镇附近。

其后的一千年,浦东这块土地的涨速加快了很多,海岸线不断地向东延伸,几百年后,曾经风光一时的下沙盐场渐渐衰落,很多盐民、盐商、盐贩可能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这时候,出生于上海县鹤坡里的谈伦站了出来,引导这些乡亲转去从事农业,也就是稼穑。

谈伦是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的进士,一路当官,颇得重用,一直当到工部右侍郎这样的二品朝官。从朝廷退休后,谈伦回到老家,成为在当地影响力巨大的士绅。

为激励家乡父老不误农时,勤耕细作,多产丰收,谈伦特意命长子谈田在朋寿园东首建造了一座钟楼。从此,每日清晨鸣钟不止,逢天气有变时即鸣钟告示。钟楼题名召稼楼,以示重农礼耕,人们将这里呼作“召稼楼”,原来的地名反而没人再提了。

朋寿园又称谈家花园,占地40亩,曾是上海名园,位于鹤坡塘东,具体位置无考。今天召稼楼景区东南还保留有奚氏宁俭堂宅院,不知是否建在朋寿园的原址。

谈伦考中进士后四年,钱福出生于松江府的鹤滩。弘治三年(1490年),29岁的钱福状元及第,但他仅在京师住了三年就托病回乡,再也没有出仕。钱福对谈伦这位前辈是尊重的,曾经为朋寿园赋诗,被镌刻于园中的假山之上,朋寿园早已无存,但钱福诗碑今天还在,位于莘庄公园内。

明清鼎革,江南望族基本都受到冲击,谈家离开了召稼楼。清朝,奚氏家族成为南汇望族,居住在召稼楼。和谈家一样,奚氏在家乡也是广种福业,修桥筑路,开办学堂......

资训堂留存的西洋门楼和残垣

曾经演过东乡调、申曲班的戏台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俗称东乡调,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戏台略南,是广智学堂故址,原为奚氏家塾,清末民初扩展为广智学堂,聘请乡贤秦锡田等名师,为浦东培养了一批融合中西文化、科技的学生,包括黄炎培、曹汝霖、苏局仙、倪尚达、张闻天等人。现故址为一家大酒店。

进入民国后,奚氏家族衰落,其部分后人依然住在本地,其中奚世瑜故宅熬过几十年的风雨,现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但修旧如新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奚世瑜住宅

古镇景区大部分不收费,但西边的礼园是收费的,20元一张门票,据说里面有秦裕伯纪念馆和叶宗行纪念馆,这二位的故里都在召稼楼,秦裕伯是上海城隍,叶宗行是水利专家,疏浚范家浜、促成淞浦合流,是叶先生的手笔。

很奇怪的是,这儿简称为召楼古镇,到处都是,难道稼不重要了吗?

镇南的牌坊和歇山顶的房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