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一个错误决定,将十万南京守军置于死地
在决定守南京的时候,南京的国军统帅部高层就知道,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无非是打一下再走,还是一枪不放直接撤走。最后出于各种考虑,还是决心打一下再撤,并且留下了军委会的高级将领唐生智负责指挥。
原本计划留下的部队其实是比较少的,虽然还是以军委会的教导总队为骨干,但还有88、87、36、51、58等师,还有十八军,以及已经接近战场的粤军66军和83军两个军,只是陈诚在皖南收容之后,十八军没有返回南京参战。
总的算起来,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国军部队大约在八到十万人,但基本上都是久战疲惫之师,士气也比较低落,几个骨干部队在前期淞沪会战中损失太大,虽然千方百计补充,也还是没有能完全补齐。比如36师,补充了3000人,总共也只有7000人。
以这么少的兵力,要对付从淞沪战场赶过来的二十多万日军,如果工事提前修好,比较坚固,还可以抵挡一阵子,但南京的外围国防工事修得非常糟糕,原本说水泥钢筋工事,实际上即使砖木结构,原因大家都懂的,钱被贪污了。
在具体的部署上,要以这么少的部队坚守南京外围阵地,又要处处设防,自然是处处薄弱。所以,从日军开始进攻,到撤离外围阵地,总共只有四天。因为这时候国军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时候,重装备基本上都丢给日军了,也没有能力反击,只能被动挨打。
既然兵力不足,国防工事也没修好,而且,早就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早晚都要放弃,那么在外围阵地失守之后,就应该趁着日军还没有完成对国军的全面合围,直接组织撤退,离开南京地区的战场,转入山区,还可以保留一部分骨干部队。
但这时候无论是唐生智还是蒋介石,却都做了一个后来看非常愚蠢的决策,就是在外围阵地失守之后,没有直接撤退,而是退到了附廓阵地,依托南京城墙继续防御。南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就等于让几万部队直接被置之死地,如果日军合围,那就无法撤退了,变成突围了。
果不其然,国军退入附廓阵地,继续坚守,南路日军从太湖南岸直插皖南,在芜湖一带渡江北上,抄了国军后路。消息传来,南京国军马上军心动摇,孙元良直接就带着部队离开阵地,准备从挹江门出城,又被宋希濂堵回去了。
到12月12日下午四五点,日军包抄后路的消息被证实,唐生智临时决心突围,先在司令部又印了命令,规定了各部队的撤退路线,然后找各部队长官到司令部开会,发了命令就散会了。结果是除了粤军按照规定路线向东南方向突围之外,其它部队一窝蜂的往北到了挹江门,想渡江北上。
各部队长官在司令部开完会,让参谋回去传达命令,自己就直接逃走了,从而导致各部队都放弃了有组织战斗,一窝蜂的乱跑,大多数不知道怎么突围的官兵都是跟着人流到了挹江门,才发现出不去,为了出挹江门,大量的官兵被踩死了。
除了少部分人通过各种方式离开了南京,绝大多数人都被留在了南京城内,日军入城之后,他们只能化装藏匿在老百姓中间,再伺机出逃,比如最早逃跑的孙元良,就只能留在南京,进了一家妓院,认了一个老鸨当干妈,过了一段时间才逃出来。邱清泉、廖耀湘等人都是这样被留在了城内,后来又化装逃出来。
究其根源,南京保卫战和淞沪会战一样,国军统帅部仍然是五行不定的状态,存在很大的机会主义思想,仍然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所以在部署上始终不够坚决,没有在外围阵地失守之后就直接撤退,而是退入了附廓阵地,没给自己留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