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蛋的标准到古今思考的差异
文/
学理工科的都知道有个标准,国家出台的是国家标准,行业出台的是行业标准,企业出台的是企业标准。这些标准是理化指标,是硬指标。达到指标就是合格品,不达标就是不合格品,说的再直白些,标准是判断合格与否的一道线,是最低层面的要求。
我们的执法部分,说的再清楚些,就是保证最低要求的。一件产品是否合格,执法部门如何裁判?无他,依靠检测标准。也就是说如没有标准,产品的合格与否就没法判断了。
举个例子,鸡蛋。鸡蛋是有标准的。执行标准GB2749-2015
对于这些标准,养殖场都是门清的。他们生产的鲜鸡蛋能销往各大商超,起码都符合国标。 问题是若这样,企业的利润无法保证。这就需要差异化,差异化的策略有心的厂家很快找到了。时间! 散养的鸡产蛋量少,合不合标准先放一边,大家从古老的年代都吃,安全性在心里上是有保证的。于是这种散养鸡就有了不同的称呼。在东北叫笨鸡,在江南叫土鸡,在岭南叫走地鸡。相应的他们产的蛋,分别叫笨鸡蛋、土鸡蛋、走地鸡蛋等等。
这些鸡蛋的价格,并不完全一致,有的4元一斤,有的8元一斤,有的14元,还有的蛋壳颜色不一样居然达到了50几元一斤。 商超的工作人员给出的演示是蛋黄颜色的深浅。颜色深的叫土鸡蛋,颜色浅的是养鸡场的鸡蛋。业内人士告诉你,这完全是误区。一种可以添加的饲料添加剂 斑蝥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颜色深只要在鸡饲料里多添加一些斑蝥黄就能办到。也就是蛋黄的颜色跟斑蝥黄的添加量成正相关。而斑蝥黄是国家标准认可可以添加的饲料添加剂。
更令人主观难以接受的是,散养鸡蛋并没有相应的鸡蛋标准。鸡蛋标准只有一个:执行标准GB2749-2015。市场监督人员也只能依靠这个标准作出处罚判断,而这个标准只要是真鸡蛋都能达标。
问题是,高价销售的鸡蛋跟低价的鸡蛋都是一样的科学标准和一样的执法诉求。讲科学的我们居然在科学的眼皮底下被糊弄来胡弄去。这岂不是最搞笑的?就是发觉不对,投诉都赢不了。标准在哪里呢!
2、
鸡蛋的问题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古今思维的差异。 笔者不是一个进化论的信奉者,不相信今人的智商就一定高于古人。
举个例子,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 天文作为政治的一个直接依据是一个常识,这与现代人的认知观念显示出巨大的差异。这里就涉及古今之人概括事物的基本方式的不同。在古人的脑际中,整体宇宙是合为一体的,其中的各个要素彼此相连,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所以“天”与“人”,动物与植物,是处于一体之中的不同部分,就本质的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东西。在这样的预设下,“天视民听”“罪遭天谴”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状况。
而在经过启蒙洗礼之后的今天,“人”变成了大写,被视为世间万物的中心,宇宙则成为被人类所驭使去创造消费价值的“物质”,“天”与“人”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属类,如果再在其中寻求直接的相关性,就属于“思维混乱”之类的妄念。
那么,究竟是什么约束和规定了他们的“问题”性质?固然,古人的这种“问题意识”是由诸多因素所构成的,有制度的,也有文化的,更多的是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紧密联系。可是在一个大传统中,数千年来这些问题被反反复复以同样的方式提出,这本身就暗示着在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力量“使之然也”。这种超越制度,或者参与制度建构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换言之,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秩序的不可忽略的要素究竟是什么?这些就成了躲不过去的“问题”。
再举个例子,中医。同样是涉及身体健康的问题,人们既可以从生理和心理各系统的角度予以解释,也可以从阴阳协调、内外平衡的角度给予关照。前者依据的是形式逻辑推理,而后者则更多地依据隐喻式类比的演化联想。
我们看中药方剂的配伍,古人强调的是君臣佐使。把制度或思想的范围内,君、臣、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投射到用药上。
而当下的药品开发,遵循的是双盲实验。是化学物理为主要指标的理化分析。是靶向匹配。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人的信仰依据于各种关系而萌生,神伦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它们的交叉重叠,它们的相互利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或为天下公有的关系,或为私人神秘的关系,再或为公有、私人双重双向的关系……它们能够产生信仰,却无法完全定义信仰。天下公有关系的拥有者,他可能就是天下信仰; 一介书生,他可能就是独善其身的私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