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可能为当代基因突变所致。病理基础为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异常,致膜骨架蛋白缺陷,细胞膜脂质丢失,细胞表面积减少,细胞球形变;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缺陷还可引起若干继发性代谢变化。以上原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和柔韧性降低,当通过脾脏时容易被破坏,出现血管外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疽和不同程度的脾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半数有阳性家族史,由于遗传方式和蛋白质异常程度不同,病情异质性很大。常见的并发症有胆囊结石(50%)。少见的并发症有下肢复发性溃疡慢性红斑性皮炎、痛风、髓外造血性肿块。严重者常因感染诱发各种危象,如溶血危象、再障危象、巨幼细胞贫血危象。诊断有HS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外溶血为主的实验室依据(见本章第一节),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增多(大于10%),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结合阳性家族史,本病诊断成立。若家族史阴性,需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原因造成的继发性球形红细胞增多;部分不典型患者诊断需要借助更多实验,如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分析、基因分析。治疗脾切除对本病有显著疗效。术后90%的患者贫血及黄疸可改善,但球形细胞依然存在。年龄在10岁以上,贫血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无手术禁忌证,可考虑脾切除。贫血严重时输注红细胞,注意补充叶酸以防叶酸缺乏而加重贫血或诱发危象。本病预后良好,少数死于溶血危象或脾切除后并发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