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魂】张柔:轻财重书,《金史》得用(上)

中华文明有着几千年不曾断绝的文明史,这有赖于两千余年来二十五史的接续记载,而正史的编纂有赖史料的丰沛。《金史》的编纂有不少材料本自《金实录》,当蒙古军队打下金国最后的首都汴梁时,蒙古军将领张柔不与众人争抢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他带人入金国的史馆将里面藏的《金实录》以及内府藏书捆载而去。

《金史语解》四十六卷清光绪四年江苏书局刻本

这件事多有史料记载,例如元苏天爵所撰《元名臣事略》卷六《万户张忠武王》中称:“壬辰,天兵渡河,明年汴降。诸将争取金缯,公独入史馆收金实录、秘府图书。”王磐所撰《蔡国公神道碑》中亦称:“公一无所顾,而首取金朝实录并秘府图书,又访求乡曲耆德,得户部尚书高公夔、都转运使李公特立等十余家,载之以归。其英鉴伟识,度越侪辈远矣。”

见到此房右转

题目中的张忠武王和蔡国公指的都是张柔,对于他攻陷汴梁后全力保护书籍之事,为后世所乐道。明初所撰《元史》中的《张柔传》也记载了张柔攻打下汴梁后保护书籍的事迹:“金主自黄陵冈渡河,次沤麻冈,欲取卫州,柔以兵合击,金主败走睢阳。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

村东之路

张柔取得了金国内府所藏书籍及《实录》,先将其运回家,等其晚年要退休时,方将《金实录》献给元廷。书藏其家时,元好问希望能够借观,以此来修纂《金史》。《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下》中载:

(元好问)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已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抅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篡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窄路无法行车

元好问认为金人虽是少数民族,但他们却喜好汉人的典章法度,所以他很希望能靠参照《金实录》来撰写《金史》,他听说《金实录》藏在张柔家中,于是他找到张柔,希望能够翻阅这些史料。可惜有人从中作梗,使得借观金史料之事未能实现,元好问只好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史料。也许是因为没有看到《金实录》,元好问终究未能写出《金史》,只是他所搜集的其他有关金朝史实的材料成为了后人纂修《金史》的参考资料。

远远看到了碑额

这件遗憾事同样记载于元郝经为元好问所撰的《元遗山先生墓铭》中:“每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兴,己所当为。而国史实录在顺天道万户张公府,乃言于张公,使之闻奏,愿为撰述,奏可。方辟馆,为人所沮而止。”

看来张柔家不仅藏有《金实录》,另外还有金国史,这些第一手的材料对撰写《金史》极具价值,可惜元好问没能看到,以至于让后人也为之叹息。

向着碑的方向一路前行

当年张柔拿到的《金实录》是否是金国历朝全本呢?元苏天爵认为不是,他在《滋溪文稿》卷二五《杂著·三史质疑》中说:“金亡,元帅张侯柔收拾金史北归。中统初送史院,当遗乎?而《海陵实录》何故复存?当正大末,义宗东幸,元好问为史官,言于宰相,请以九朝小本《实录》驮以一马随驾,岂以太祖、太宗、睿宗(世宗文:实录十卷)、熙宗、海陵、世宗、显宗、(章宗文:实录十八)章宗、宣宗为九朝乎?不知张侯收图籍时,太宗、熙宗之史,何以独见遗也?”

丰碑

看来《金实录》中至少缺了太宗和熙宗的实录,即使如此,《金史》的修纂还是主要参考了《实录》。按照苏天爵在《元名臣事略》中所载:“内翰王文康公,公名鹗,字百一,开州东明人……公奏:‘言自古帝王得失兴废,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国家以威武定四方,天戈所临,罔不臣属,皆太祖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岁久,渐至遗忘。金实录尚存,善政颇多,辽史散逸,尤为未备,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上甚重其言,命国史附修辽、金二史。”

赑屃不像原配

可见向皇帝建议修纂《金史》之人乃是王鹗,他向皇帝讲述了修史的重要性,同时说《金实录》尚存,故修《金史》不难,而后他以辽代之资料的散逸对比,《辽史》有很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出现像张柔这样既有实力又有见识的武官,致使《辽史》的修纂十分缺乏参考史料。王鹗告知皇帝,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但不可以灭亡别国的历史。如果不开馆修史,那么一些历史史实就再没有人知道了。好在皇帝赞同王鹗的所言,于是下令修纂《辽史》和《金史》。

碑额

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转录了元学士王恽记王鹗事:“王承旨名鹗,字百一,东明人,金正大元年甲申状元,入元授官翰林承旨,日见宠遇。一日,以祭葬故主,上请,允之。为位哭汝水上,哀动左右,乃私谧为义宗。据法:君死社稷曰义,其忠不忘君如此。又上史院奏帖,有云:自古有可亡之国,无可亡之史。盖前代史册,必代兴者与修,盖是非与夺,待後人而可公故也。上允之。然彼时有元好问者,金亡,隐居于家,筑野史亭,著南冠录,以载金事。元人修史,多采之。”

碑面磨损

可见《金史》能够修纂完成,并且成为一部较为完整的正史,这与王鹗和元好问有重要关系,然能够修纂完成,又与张柔保护《实录》有重要关系。脱脱在《进书表》中说:“张柔归金史于其前,王鹗辑金事于其后”,可见张柔与王鹗乃是《金史》得以修纂完成的主要功臣。对于《金史》的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夸赞说:“是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

落款是“大德四年”

从王恽的所言可知,王鹗原本是金国的状元,他入元后在朝中任翰林承旨,颇爱皇帝的恩宠。其实他能有这个结果,也跟张柔有直接关系,当年张柔跟随拖雷伐金,张柔击败金国主力军后,金国皇帝败走到睢阳,张柔进入汴京,不仅取走了《金实录》及内府图书,同时他还在京城内访求著名的文人,以及燕赵当年的望族,而后将书与人送回北方。随后他派兵包围咸阳,金主又败走到汝南,张柔派兵包围汝南,金国皇帝自杀。蒙古军队随即进入汝南城:“汝南既破,下令屠城,一小校缚十人以待,一人貌独异,柔问之,状元王鹗也,解其缚,宾礼之。”

赑屃头部已残

按照蒙古军队的惯例,凡是拒不投降者,一旦城池被攻破则下令屠城。张柔看到他手下的一位小校官捆绑着十几人等待被宰杀,他感觉其中一人长相与众不同,张柔问是何人,方知此人乃是金状元王鹗,于是张柔立即给此人解捆,而后善待之。正是张柔的慧眼识人,才救了王鹗一命,后来他方得以入元廷,因才气而受到了元朝皇帝的重视。

拍照后辨识碑额文字

正是王鹗建议用张柔所献《实录》来修纂《金史》,使得后世方对金国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无论是修纂《金史》的史料,还是修纂的建议者,都与张柔有直接的关系,可见此人对中国文献史的贡献是何等之大。

树丛遮挡

然而从张柔的生平来看,他完全是一位武将出身,而其子孙亦是著名的战将。《元史·张柔列传》中称张柔乃是易州定兴人,其家前几代都是农民,但张柔从小喜欢骑马射箭,在当地被目之为豪侠:“金贞佑间,河北盗起,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团自卫,盗不敢犯。”

残件

金卫绍王大安三年秋,成吉思汗率军攻打金国,后来蒙古军攻打下了张柔的家乡涿州,之后蒙古军分队三路连破九十余郡,致使金宣宗在贞祐二年迁都汴京。当时蒙古军只是争抢各种财物及妇女,他们将抢夺的战利品运回北方沙漠,致使河北地区出现了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当地的一些豪强自发组织武装进行自保,张柔也集结一些乡人来保卫家乡。

半入土中

那时金国的皇帝已无法统治这些地区,只能收编这些地方武装,其中一位叫苗道润的地方武装将领被金国皇帝任命为中都留守兼经略使,同时收编张柔的部队隶属于苗道润,而苗道润任命张柔为定兴令。后来张柔“累迁清州防御使,权元帅右都监,行元帅府事”。

神道

当时金国的做法乃是不得以的利用,然而这些地方武装之间少有人听从金国的指挥,他们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残杀。苗道润原本跟其副将贾瑀有矛盾,兴定元年,贾瑀设伏杀了苗道润。张柔借机将苗道润的部下收编到自己的队伍中,正当张柔组织军队准备攻打贾瑀时:“戊寅,国兵出紫荆口,柔率所部逆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得以便宜行事。”

又一件

此时蒙古军队攻下了紫荆关,于是张柔率兵在狼牙岭抗击蒙古兵,然不幸的是,他因马失前蹄而被蒙古军擒获,于是张柔率部向蒙古军投降。蒙古军继续让他带领军队,张柔率军转而攻金,他连下几州,得以杀掉贾瑀,而后收编贾瑀的部队。当年冬天,张柔率其部队迁徙到满城,以此建立根据地。

在与金兵作战的过程中,张柔显现出胆识过人的军事才能,比如:“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柔以兵数百出奇迎战,大破之。”(《元史·张柔列传》)

应该是基座

金国真定统帅武仙率数万人来攻打张柔,张柔仅派几百士兵就击败了武仙部队的进攻。后来:“既而中山叛,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仓战于新乐。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拔矢以战,斩首数千级,擒藁城令刘成,遂拔中山。仙复会兵攻满城,柔登城拒战,复为流矢所中。仙兵大呼曰:‘中张柔矣!’柔不为动,开门突战,皆败走。”(同上)

已经看不到形体

张柔与武仙的部下葛铁仓在新乐开战,被流箭射掉了两颗牙,张柔毫不畏惧,拔掉箭后继续战斗,斩掉对方几千人,随即占领中山。武仙接着派兵围攻满城,张柔登城抗战,再次被流箭射中,武仙的军队大声欢呼张柔中箭了,张柔不为所动,他突然打开城门冲出城外,击败了武仙的军队。在一夜之间,他与武仙进行大小战役达17仗之多,每战皆胜,可见其勇猛异常。他在包围彭城时,独自一人入城招安,最终说服守城将邻开门纳降。可见张柔不仅是一位武夫,他还有自己的计谋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