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在淮安的大街上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几天来音讯杳无,以后老人还敢独自出门吗?
8月14日,赵传宣老人离开家,走在淮安主城区的繁华大街上,然后不知去向;
最后一次在监控中出现
截至今天(8月20日),6天过去了,老人仍无音信,家人仍在苦苦寻找:
发生在淮安主城区的这一老人走失事件,触动了全市人民的敏感神经:主城区,晚上8点,一个老人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就不见了,而且几天来杳无音信——
显然,这件事挑战了所有人心理承受的底线——这位82岁的老人到底去了哪里?我们还能放心地让家里老人独自出门吗?
#视频#赵奶奶在视频中留下的最后一点线索
以前老人出门,我们关心的是跌倒了怎么办,我们讨论的是“扶不扶’;
现在,我们开始忧惧:到底能不能让老人独自出门?
如果不能让老人独自出门,多大年纪是界限?
我的母亲,76岁,视频中赵奶奶蹒跚的步态跟我老妈非常相似。
我妈妈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担心自己今后出门也遭遇此事。
因为她每天晚上都会到离家几百米的地方去跳广场舞;隔三差五还会乘坐公交车去城郊种菜。
这些,是她晚年生活最大的乐趣。
问题是:以后她还可以再继续这样做吗?
有人建议:从此不要让老人单独出门。
可是,这真的很容易做到吗?我们可以做到晚上的陪伴,可是白天怎么办?子女们都要上班上学,老人如果只是去个超市买个菜,真的就应该完全限制吗?
赵奶奶的走失,给我们做子女的包括老人出了一个难破的题。
也对城市所能提供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挑战。
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会老,谁都希望老人平平安安,颐养天年;
道路的监控或许会有死角,但是淮安人民的视线和热心肠没有边界。
几天来,淮安的几乎所有自媒体都加入到寻人之列,向老人的家人施以援手;
淮安的部分主流媒体也动用了媒体资源参与寻找老人;
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更是铺天盖地转发寻人信息,
…………
现在我们想呼吁老人可能行经的几条道路的路边商家,如果你的店铺门口架设了监控,请花点时间调看一下最近几天的视频,看一下从8月14日晚8点之后,有没有符合赵奶奶特征的老人从你门前经过;如果有线索,请务必与老人家人联系,“寻人启事”上有他们的电话号码。
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
图中绿色圆圈是老人所住的“建业小区”,蓝色圆圈是老人最后一次在监控里出现的地方。
请以上区域内凡是门口装有监控的门店能够顾念老人家人的心急如焚,花点时间调看一下14日之后的视频资料。
或许是题外话
每次看到老人或孩子走失的消息,我总是会想起2012年发生在武汉的一件事:
2012年2月17日,日本游客河源启一郎环球骑行到武汉,自行车被盗;
接到报案信息后,武汉警方在官方微博“平安武汉”上表示,“已对日本骑车环球旅行者在武汉丢自行车一事进行立案侦查,同时,武汉警方将为其提供一辆自行车,方便其继续武汉之旅。”
20日晚11时,经武汉市武昌警方侦查,自行车被盗案告破。被盗自行车被警方追回,并连夜发还给河源启一郎。
对于武汉警方如此快速地侦破自行车失窃案,公众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武汉警方出动全城警力追查一辆自行车,是“内外有别”。
也是在武汉,在日本人丢车两年后,2014年3月6日,河南残疾小伙孙有志骑自行车环游中国,自行车在武汉被盗,虽然警方也表示要全力侦破,但最终我们没有看到破案的消息。
赵奶奶走失后,有朋友在转发寻人启事的同时也调侃了一下
一边是一辆自行车失窃案的快速侦破,一边是每年大量的老人或儿童的失踪案没有着落。两厢比较,总让人五味杂陈。
我们常常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有的公共设施的建设都是围绕着如何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生活得方便、快捷、高效,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
现在,一个老人,就在我们的主城区消失不见了,而且消失得无迹可寻,不禁让人质疑:我们的城市真的能让生存其中的人感受更好吗?
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中央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尊严”,发展要以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标准。
如果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不能拥有安全感,又何谈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个老人的走失,所折射出的普通百姓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
当一个老人的走失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渐渐由一个家庭的事情,扩大成一个社会性的事件,城市的主政者真的该好好想想该如何应对了。
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