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摄影技术呈现唯美化学大片!只要看过一定会爱上

有这么一伙人,拍了一组化学大片,获了国际大奖,《自然》杂志前主编曾在Twitter上推荐。《时代》杂志也曾在官网评价:只要看过这些照片,一定会爱上科学的不可思议。

照片是这样的

硫酸铜的结晶过程。

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产生白色的氯化银沉淀

氯化钴在硅酸钠溶液中的渗透压生长

当把金属锌放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时,发生两个化学反应:(1)锌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2)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金属铜。

金属锌可以将金属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在重力的作用下,铜从金属锌表面滑落

鸡蛋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没错,这些都是显微摄影镜头下的化学反应过程

照片出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的一个原创数字科普项目《美丽化学》,给世人展示出了化学美丽的一面。中国科大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特任副研究员梁琰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三大摄影技术

这些独特的画面是怎么拍摄的呢?其中用到的三大摄影技术有:显微摄影、红外热成像摄影、高速摄影。

显微摄影

显微摄影,简而言之,是一门借助显微镜拍摄“肉眼直接看不到的东西”的技术。可以表现运动的景象和很短时间内发生的各种过程。

在显微摄影技术的拍摄下,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它与传统摄影区别很大,需要的拍摄光源很独特,传统摄影一般是利用自然光源或者人工光源,比如聚光灯、白炽灯,而显微镜在机身内部需要使用激光、汞灯、卤素灯、LED灯等光源拍摄,对光源的要求更加严格。

锌的姿态,像孔雀开屏后被瞬间冰封

显微摄影和传统摄影在拍摄方法上也有不同,以往我们拍照片时,只需要按下快门,而显微摄影受益于电子感光元件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是在显微镜的机身上控制拍摄,而是通过软件在电脑上完成拍照过程。

铜像是一串带吸盘的珊瑚

除了软件、硬件上的种种差别,在作品评判标准方面,显微摄影也是“独树一帜”。现代人拍照时往往追求“完美”,相机自带的滤镜功能、后期的修图软件会轮番上阵。显微摄影刚好相反,追求百分之百的还原真实,不管是被摄物体的形态、数量、还是颜色,都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

锌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的过程,如同空中纷飞的雪花

用锌与氯化锡置换出锡的过程像是一片林海拔地而起

红外热成像摄影

通俗的说,红外热成像是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变为可见的热像图,并且能反映出目标表面的温度分布状态。不同物体甚至同一物体不同部位辐射能力和它们对红外线的反射强弱不同。利用物体与背景环境的辐射差异以及景物本身各部分辐射的差异,红外热像图能够呈现景物各部分的辐射起伏,从而显示出景物的特征。

将浓硫酸滴入水中的过程,用「热成像」方式观察,像是在勾勒一团花火

镁条耀眼的白光被减光镜过滤后,呈现的是柔和的橙青色

硫磺会闪烁着妖异的蓝火

氢气是一团红焰飞舞

高速摄影

如果拍摄时的帧率多于每秒24帧,例如每秒拍摄240帧,再以每秒24帧的速率播放,那么被拍摄对象的速度就会被放慢到1/10,这就是高速摄影。电影中的高速摄影是利用高速摄像机把动作放慢,从而造成特有的艺术魅力。一些洗发水的广告中,长发轻柔飘过的画面,就是经过高速摄影处理的。

结晶速度的快慢,常常难以控制,快则来不及开镜头,慢则需要等上几小时

氯化钠结晶的结晶过程

铬酸钾结晶,像是水晶挥洒出的森林

重铬酸钾结晶,则是森林被秋色染红

进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时,仿佛是氢氧化钠把盐酸,瞬间点燃

如果将钠放入水中,整个画面是这样的

形似鱼缸的小道具

梁琰展示过一组简单而奇特的道具:几个正方形的玻璃容器,形似小鱼缸,最大的是5立方厘米,最小的只有2立方厘米,比大拇指大一些,这些就是他们做试验时的主要容器。一般做化学试验都是在试管或是烧杯中,而这些容器本身会扭曲图像,所以换成了这种立方体的容器。拍摄时需要非常小心,走路、开关门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带来的震动以及荧光灯的闪烁都会影响拍摄效果。

最后看下这个《美丽化学》的视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