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疏肝和胃,行气化瘀法治萎缩性胃炎胃痞肝胃气滞,胃络血瘀案
四十六、 疏肝和胃,行气化瘀法治萎缩性胃炎胃痞肝胃气滞,胃络血瘀案
曹某,女,52岁。初诊日期:2006年2月27日。
主诉:胃脘痞胀8月,伴两胁隐痛。
病史:患者2005年6月以来,胃脘痞胀,食后为甚,及于两胁隐痛,乳房作胀,矢气则减,常便溏,口苦,伴后背痛,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查胸部CT无异常,因害怕胃镜检查,予C14呼气试验阳性,在该院门诊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杀幽门螺杆菌治疗2周,症状未缓,又至本院服中药治疗3月,症状仍时轻时重,于2005年12月24日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示: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窦大弯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2期、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B超示:胆壁毛糙,肝囊肿。因检查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思想包袱较大,至徐老处诊治。刻诊:胃脘痞胀,两胁隐痛,食后为甚,嗳气矢气则减,后背痛,无胸闷心慌,无夜间疼痛,纳谷欠香,口苦,夜寐欠佳,大便偏溏,日行2次。
诊查:腹软,上脘无压痛,肝脾不肿大,肝区无叩击痛。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临床分析:本案主症胃脘痞胀,属中医“胃痞”范畴。经云:“胁为肝之分野”,“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两胁、乳房均为肝经循行部位,患者思想包袱较重,情绪不畅,肝郁气滞故两胁隐痛,乳房作胀;肝气犯胃,胃气不和故胃脘痞胀;叶天士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病起8月,病程较长,气滞可兼血瘀,故胃痞缠绵难愈。治当疏肝和胃,行气化瘀为法。拟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6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3g,鸡金10g,佛手10g,陈皮6g,橘叶15g,薏苡仁30g,莪术10g,当归10g,制香附10g。2次煎服,每日1剂。嘱进食后不喝汤,忌辛辣,七成饱,不生气。
二诊:药进10剂后症状均有改善,轻度头晕,血压100/60mmHg,停经前曾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兼有血虚阳亢。治从原法,兼以养血平肝。原方加当归10g、白蒺藜10g、百合20g。头晕好转,而胃胀亦渐平。
按语: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是疏肝和胃之例方。本案加佛手、橘叶和胃理气,当归、莪术活血化瘀,鸡内金健脾消食助运,薏苡仁健脾化湿。全方疏肝和胃,行气化瘀,健脾消食。药后胃胀缓解,轻度头晕,良由血虚阳亢,原方加当归养血,白蒺藜平肝潜阳,《本草汇言》谓白蒺藜能“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植物名实图考》据叶桂经验而认为“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徐老认为凡遇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及于胁痛,情志不畅诱发,或兼有肝阳上亢,目眩头痛者据证而配用白蒺藜,其效大良。百合养肺胃之阴,徐老认为百合有益气养胃护膜之功用,兼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属阴虚气滞而胃胀患者,亦有良效。
(叶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