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内战毁掉的非洲石油大国,分崩离析将近10年,百姓生活异常困苦

文/格瓦拉同志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要想维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合理的人口规模、丰富的自然资源外,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样很重要。如果上述要素搭配不合理或缺失的话,则这个国家很可能会陷入发展困境当中,甚至会引发国家动乱,连生存都会成为大难题。比如,非洲石油大国利比亚,便是典型“案例”。

利比亚行政区划图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北临地中海,东接埃及,东南与苏丹为邻,南毗乍得、尼日尔,西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国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非洲第4面积大国),总人口约647万,首都是的黎波里。利比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84%,大约95%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约占97%),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利比亚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境内便建立起努米底亚王国(前202-前46年),长期与迦太基、罗马两大帝国争雄。努米底亚王国灭亡后,利比亚先后遭受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前后将近两千年时间。1912年,意大利击败奥斯曼帝国,从而将利比亚变为它的殖民地,但直到数年后才彻底征服全境。

利比亚境内的罗马古城遗址-大莱波蒂斯

1943年,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向同盟国投降,其海外属地悉数被瓜分,其中利比亚被英、法两国联合占领。1951年12月24日,在获得英、法两国同意的情况下,利比亚联合王国宣告独立,1963年又更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国王伊德里斯一世,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自1969年起,卡扎菲在利比亚执政长达42年时间,虽然成功地领导了利比亚在非洲率先摆脱贫困,但由于他实行高压、恐怖的独裁统治,加之与西方国家交恶数十载,由此为他招致大批国内外反对者。2011年,在西方联军的帮助下,反政府武装推翻独裁统治,并击毙卡扎菲,利比亚的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然而,卡扎菲死后,利比亚迅速陷入军阀混战、分崩离析的状态中,直到今天局势依然没能稳定下来,从而给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创伤。

利比亚前独裁者卡扎菲

作为备受命运眷顾的国家,利比亚的自然极其丰富,完全具备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截至2014年,已探明原油储量为430亿桶(多为含硫量低、蜡油产率高的优质原油),天然气为1.54万亿立方米(非洲第4),铁矿约20-30亿吨,石灰石为1840万吨,高岭土为2004万吨。除上述主要矿产外,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矿藏的储量也比较丰富,堪称坐在“聚宝盆”上的国家。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利比亚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好上述资源,如果该国局势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完全有可能摆脱贫困,步入富裕国家的行列。事实也的确如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利比亚利用大自然的恩赐,集中全力来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能源产业,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呈螺旋式上升态势,人均GDP早在1990年便攀升至6514美元(中国同期为317美元),2008年更是激增至1.44万美元。

利比亚油田

然而,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不定,加之2011年以来大规模内战的严重破坏,导致利比亚的经济连遭重创,石油出口、GDP总值和人均收入都呈现断崖式下滑的态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利比亚2018年的人均GDP为7235美元(约合50645元人民币),虽然属于“中等收入偏上”国家,但跟2008年(1.44万美元)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利比亚人均GDP虽然并不低,并且实行免费医疗、教育制度,但考虑到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动荡、物资匮乏、物价奇高等因素,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水准其实比较低。截至2018年,利比亚的失业率达18.5%,文盲率达13.9%,新生儿死亡率达6.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达10.2‰。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类发展指数,利比亚在189个国家中排名第110位,位居下游。

利比亚分裂形势图

在很难实现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前提下,为了解决生存难题,向外国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便成为利比亚政府的“不二之选”。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于帮助利比亚度过难关,但并无法消除它贫穷落后的根源。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利比亚政府近年来在致力于结束内战、稳定秩序的同时,也推出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一些成效,假以时日,或许就能走出动荡不安的困局,重新过上富裕生活。

参考书目:《列国志:利比亚》、《利比亚史》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