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个会计造假的案例
最近听到一个会计造假的案例,个人觉得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有一个商贸公司给国内一个可可粉加工厂做可可进出口代理的业务,商贸公司先是替加工厂把可可豆从南美买进来再转手卖给加工厂,其实产品都是加工厂指定的,但从商贸公司过了一次手,就可以增加一笔销售收入。
加工厂拿到可可豆可以生产出两种产品,一种是可可粉,是蛋糕、巧克力等食品的原料;一种是可可油,国际市场很畅销;可可油是出口的,可可粉可以出口也可以内销,生产出来也都交给商贸公司销售。
正巧有一年商贸公司经营出了问题,利润指标完不成,老总就要求财务造假,手法如下:
我们假设一斤可可油的成本价是200元,一斤可可粉成本价是100元,正常销售出去毛利就是2-5%,也赚不到几个钱。
为了做利润,商贸公司要求加工厂配合,把发票平均开,压低可可油的进价,提高可可粉的进价,这样二个产品的成本价都变成了150元一斤(为了举例方便,实际没有这么明显)。因为可可油销售快,当年就可以增加几百万的利润。
可可粉销售慢,就放在库存商品里,市场价100元的商品,成本价是150元,实际一斤就有50元的潜亏,但放着不动,这亏损一般人也看不出来。
这个造假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所有的表面证据都齐全,而且是真实的,商贸公司可以对外声称公司找到了好客户(凯子),把可可油卖了个好价,由于销量很大,毛利加几个点就可以做出很大利润。
但发现问题其实也不困难,只要把最基础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就行。
比如可可粉有潜亏,只要把商品的成本价与市场价做个对比,就可以按差价计提跌价准备。
当然,商贸公司也早有准备,事先造好了假的入库单,把可可粉的入库量增加一点,摊薄了可可粉的成本单价,让对比价这一招失效了。
这是审计价只能靠执行盘点程序来发现问题了,但在实务盘点程序执行起来要远比想像中难得多。
首先盘点的商品地点往往很分散,浙江有、广州有、搞不好新疆、东北都有库存,一个年报期本来时间就有限,如果不是有很大的疑点,审计组不会搞全面盘点,最多只是抽盘,有时盘也不盘,只发个函了事。
就是全盘也不一定能发现问题,只要花点功夫,改下库存记录,把别人的货当成自己的让你盘也是很好操作的事。
我说这个案例是想说明一件事:事关利益,财务造假往往比审计要用心的多。
所以在现实中,审计与财务玩猫抓老鼠游戏,最后失败的往往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