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女人》之丹花(32):工分

42

收了秋,安了麦,白顺阳在白家庄蹲不住了。地少,地薄,再好的年成,也碾不出几根钉。白顺阳、白中举、白中文、白面坡等几个人在一起算了一笔帐:一个男劳力,在外面一天挣5元钱,一个月就是150元。交队里一半,自己落一半。这样,带出去10个人,队里一个月就有750元的收入。一年四季,除去秋收,麦收,过年,过节,按8个月算,就是6000元。小麦市场价每市斤0.25元,能买高价小麦24000斤。一亩地最多产小麦200斤,能顶120亩地。同时,地里的庄稼收入不减,副业队员的家庭又有了收入!白顺阳建议,成一个副业队,外出搞副业。

白中举听了,心里虽然犯含糊,但毕竟受不了这高收入的诱惑,就答应了。再说,白家庄是个移民队,土地少,全庄人要生存,要吃饭。白家庄副业队正式成立了。全社共有48个劳力,白顺阳带走10个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跟白顺阳到老河口去了。剩余的都是妇女,老人。白中举领着这支妇女队伍,在队里那90亩地里劳作。

过年的时候,白顺阳的副业队回来了。副业队给队缴了2600元现金。队里算了帐,每个工分划到0.4元。这个消息传到王家庄,王家庄人震惊了。王家庄的地多,地好。一年到头,一算帐,每个工分还划不到3分钱。王家庄人迷惑了。都是同样干活儿,在白家庄干一天,挣10分,可以划到2角钱。也就是说,白家庄人干一天活,要顶王家庄人干20天。王家庄人想不通,白家庄的地难道能屙金尿银?

过了小年,年味一天比一天浓。王家庄的王软去赶集,看到白家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集,买年货。猪肉、粉条、白菜、萝卜,一筐一筐地往家中提。王软见了眼红。从集上回来,看到堂兄王福林坐在村口的山墙下晒太阳。太阳暖暖的,晒到人身上,舒服。王福林脱了里面的衣服,对着太阳,捉虱子。衣服缝里布满了一串串白色的虱蛋,扣不下来,便用嘴咬。咬得虱蛋嘎嘣嘎嘣地响。王软走过来,蹲到跟前。王福林取出烟袋,两个人各卷了一支烟,点着,闲聊。

“他妈那个疤子,人家白家庄人真有钱,赶集就不一样。今儿上午,看到白顺阳,白顺阳一次就割了20多斤肉,好大一块。咱日他妈割1斤多,还有点舍不得!”

“咱咋能跟人家白家庄比?人家在地里干一天活,能划4块钱,咱们挣多少?2角钱!”

“我就想不通,同样干活,为啥他们挣的多,咱挣的少?”

王福林吸完了烟,又继续咬虱蛋,边咬边嘟喽着说:“为啥?咱庄上的工分都让那瘫子的鸡巴给日虚了。你说,跟他相好的那几个女的,家中劳力少,凭什么能挣那么多工分?咱们在地里累死累活干3天,不如人家髂巴叉一会儿。”

王软的脸红了。王福林虽然不是有意说他,但他清楚,自己媳妇在生产队食堂跟王烈驹干那事,村里人都知道。不过,转念一想,庄上的女人有几个没跟王烈驹上过床?除了王烈驹自己的妈。还有几个老婆子,村中的女人他王烈驹日了个遍。

王软说:“那瘫子瘫了,这就是报应。恐怕,那龟孙子这辈子再也日不了×了。就连自己的老婆,也要找人帮忙呢!”

王福林没说话,把虱蛋咬得更响了。王软从福林的烟袋里又掏出一摄烟,卷了,点了,噙着,回家。他边走边在心里骂那瘫子的鸡巴,害得庄上的人连个肥实年也过不上。

过了年,白顺阳又领着他的副业队去老河口挣钱去了。白家庄人少,日子得细细地算着过。在家种庄稼的,认真种庄稼。在外挣钱的,努力挣钱。在学校教学的,好好教学。丹花的小学校,在红旗中心校出了名。梅花的儿子大狗,从队校上了中心学校的五年级,成绩在全班占第一名。梅花心里舒畅,见了谁都是一脸笑。一笑,一张胖脸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未完,待续。图片摘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