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七)广陵未散
杨宝森以毕生心血致力于老生声腔艺术,使前人传来的诸多名剧另焕奇光。不过,他在剧目建设上不如马连良、周信芳等同代老生硕果累累。1951年,他曾在上海、南京演出自己加工的全部《秦琼》,轰动一时,可惜此剧北归后未再露演。
解放后,杨宝森和杨派艺术受到应有的重视,迎来他最辉煌的时刻。一次赴香港,一次赴上海,都是盛况空前。转入天津的两年,他的嗓音也呈洪亮,达到最佳状态。一位宝华社老人说:'杨老板的嗓子从没这么痛快过!'
但是,他毕竟体质本弱,健康状况不佳,自觉气力不足。在他艺术生涯晚期,一些与旦角的合作戏已不大动,经常露演的是《清官册》、《文昭关》、《击鼓骂曹》一类的纯老生戏。偶尔演出《四郎探母》,也是由他人演前四郎,杨由'见妻''见娘'接演。
1958年,他到京于程砚秋合作,灌制《武家坡》唱片。不料完成不久,猝然发病,医治无效,卒于北京麻线胡同宅中,享年仅49岁。
他留下的唱片资料集中了杨派艺术的精萃,已成为京剧的宝贵遗产。其中《杨家将.立陵碑》中的反二黄唱段,为余叔岩同剧唱片中所无,填补了这一空白。最后一部《武家坡》声情并茂,珠联璧合,无论对于杨宝森还是对于程砚秋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绝唱。
今天,杨派艺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继者绵绵。他们中有老一辈的李鸣盛(宁夏)、马长礼(北京)、程正泰(天津)、关正明(武汉)、梁庆云(河北)、汪正华(上海),也有正值壮年的叶蓬(北京)、杨乃彭(天津)、刘守仁(天津),还有青年一代的武广江(天津)、张克(天津)、张敏(天津)等。至于业余爱好者,海内外就更多了。杨派艺术成为天津青年京剧团继承的重要内容。
斯人虽去,广陵未散。杨派余韵,后继有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