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味道(淅川文化探索之三十六)
初夏时节,绿肥红瘦。老王叔打来电话,约我去古街味道小聚。老王叔既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忘年交,他的话不敢怠慢。于是,忙中偷闲,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打车前去赴约。
古街味道位于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仿古一条街。在石牌坊下了车,放眼望去,右边第一家便是一座三层仿古小楼,上面挂着“古街味道”的匾额。正犹豫间,老王叔已经从大门里迎了出来。笑谈间,几位文友也如期而至。吃饭的时间还早,老王叔便带着我们在古街味道参观,了解古街味道里面的“味道”。
古街味道共有三层,一楼是红酒和土特产品展示,二楼是喝茶聊天的地方,三楼才是吃饭的地方。餐厅不多,一共只有五个房间,分别是李官桥厅、马蹬厅、三官殿厅、老城厅和埠口厅,全是淅川古镇的名字。旧时,由于陆地交通不发达,人们交往主要靠水路运输。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曾记载了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禹贡释地》对这条路线的解释是:“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约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可见,丹江早在战国前就通航了。丹江的水路运输成就了淅川境内的李官桥、马蹬、三官殿、老县城和埠口街,这些集镇是丹江岸边的重要集镇,也是水旱码头,旧时车水马龙,非常繁华。可是,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些古镇被迫拆除,遗址已经沉没到了烟波浩渺的丹江湖底。
吃饭是在李官桥厅,因为,老王叔就是李官桥人。李官桥被水淹没后,搬迁后靠到了香花,所以,他对李官桥特别有感情。一进餐厅,当他看到餐厅里悬挂的李官桥简介,心里便有些动情了。他说:“李官桥是淅川四大名镇之一,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商铺200余家,居民万余人,是豫、鄂两省五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李官桥还有一个雅号,叫桥半县。意思是淅川县一年产的粮食有一半出自李官桥。丹江河冲击而成的顺阳川,土地肥沃,一把能捏出油来呀!”
说话间,菜肴已经端到了桌上。菜是淅川特色菜,有埠口丹江鱼,有马蹬荆芥鸡蛋皮,还有老县城铁板小炒肉。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聊丹江,聊那些失去的故乡,聊那些故乡的味道。这时候,服务员上了一道菜,名曰“李官桥狮子头”。一看,与其它饭店的狮子头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加一个一尝,味道确实不一般。鲜。香。嫩。老王叔吃了一口,禁不住说道:“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个味道,这才是真正的李官桥红烧狮子头呀。”老王叔一边吃,一边给我们讲解李官桥红烧狮子头的来历。
明代时候,李官桥镇还不叫李官桥镇,叫顺阳镇。顺阳镇出了一个刑部主事,名叫李荫。那时候,丹江上有一座简易木桥,这座桥是两岸乡亲的通道,但每当夏季发洪水的时候,小桥便被洪水冲垮或淹没,给两岸的乡亲带来极大的不便。看到乡亲们每年因此所遭受的种种不便,李荫便劝说自己的家族捐款,修了一座石桥。桥修好那天,乡亲们为了表达对李荫的敬意,想邀请李荫吃一顿饭,但被李荫拒绝了。乡亲们过意不去,便把瘦肉剁成臊子,加鸡蛋、面和佐料,用香油炸过后,再用清水煮透。咋一看,就像是平常吃的窝窝头。李荫看到乡亲们端来一碗“窝窝头”,便接过来吃了起来。一口下肚,满口生香。李荫说:“好,好,好,比杭州的狮子头还要好吃呀”。后来,人们就称这座桥为李官桥,称这道菜为李官桥狮子头。
大家一边吃,一边听老王叔讲李官桥狮子头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抬起头,发现老王叔端着小碗,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餐后,站在古街味道门口等车。街上,灯光斑斓,古木参天。上了车,蓦然回首,古街味道的窗户里透出的黄色灯光,洒在大街上,温馨,恬静。
古街味道,老家的味道,让人留恋,让人难忘。(本文插图由王宏强先生友情提供使用)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