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杭州的佛塔
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吴越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有名的东南佛国,因此留下了很多寺庙和佛塔,有些寺庙和佛塔在历史的长河中毁灭消失,但是有些留了下来,成了国宝,很多更成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100多年前,有两位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来到杭州,考察了六和塔、闸口白塔、灵隐寺石塔。说起林徽因与杭州的渊源,那可是非常深的,虽然林徽因不是杭州人,但却是在杭州长大,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福州人,曾经在杭州担任县令,或许是对杭州山水的深深的喜爱,林孝恂退休以后,选择在杭州养老,而林徽因就出生在杭州城东南,清波门内的蔡官巷,这里背靠吴山、门对西湖,风景秀美;旁边是河坊街、孔庙,南宋时是皇宫脚下。用现在的话来说林徽因是新杭州人,祖籍福州。
林孝恂有个有个儿子林长民,也是林徽因的父亲,但是林长民去日本留学,于是留下年幼的女儿林徽因,由林孝恂抚养,就连名字也是林孝恂取得,从《诗经》而来:“大姒嗣徽音”。林徽因在杭州一直长到8岁,之后随回国的父亲去了上海,直到30岁的时候才跟丈夫梁思成再次回到杭州。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到杭州是为了考察古建和石窟寺,杭州作为东南佛国是唐、五代、宋时期古建重要的一个代表,而这次活动是梁思成加入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实际考察活动,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各自带队,测绘助手有林徽因、邵力工、赵法参、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赵正之、麦俨增、纪玉堂等人,从1932年初到1940年初的整整8年间,走访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测了2738处古代建筑遗存和石窟造像,为研究和保护我国的古代建筑和石窟寺做出巨大贡献。梁思成和刘敦桢的主要足迹都在北方,由于江南的古建遗存比较少,在加上营造学社的时间有限,所以江南涉足比较少,但梁思成和林徽因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事宜,在1934年对浙江各地的调查,杭州主要考察六和塔、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梁思成、林徽因在杭州呆了十天,主要做现场勘探和测绘。六和塔里的每一个斗拱,梁思成都一一量过,再用这个尺寸、用材和《营造法式》对比。最终他得出结论:认为现存七层砖砌塔身的塔身的形制、用材、体例、浮雕图案都符合《营造法式》里的规制,为南宋原物。
梁思成六和塔复原图由于是重修六和塔,于是梁思成根据测量的结果,在加上同时期的古塔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辽宋木塔(应县木塔等),以及《营造法式》等文献资料对六和塔的原状做了合理的推测,绘制了“六和塔复原状图”,复原后的宋代六和塔,木檐层为开放式平坐,层层斗拱承托飞檐挑角,出檐深远,显得秀丽挺拔,匀称和谐。梁思成甚至还专门讲述了如若恢复六和塔原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在施工过程当中所须注意的相关事项,足可见梁思成对于重修六和塔计划之重视以及其将其付诸实施的满腔热忱。
六和塔复原图立面、不过可惜的是曾养甫被调离,六和塔重修的计划也就搁置了。在调研测量六和塔工作之余,梁林夫妇及助手刘致平还测绘了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此三塔建于吴越国后期,均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同时也是当时木塔的忠实模型,梁思成对闸口白塔非常的推崇,这个仿木石塔模仿的惟妙惟肖,梁思成推崇其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是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实、最典型的一座。
梁思成闸口白塔复原图立面
闸口白塔现状梁思成的助手刘致平还测绘了杭州灵隐寺大殿前的双石塔,经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对比梁思成发现闸口白塔作风规制几乎与灵隐双塔如出一范,而灵隐寺双石塔的年代可以明确为960年左右,所以梁思成推测“与双塔比较,白塔属于同时代,是没有疑问的;乃至同出一匠师之手,亦大有可能”。或许是林徽因与杭州的渊源,杭州的西湖畔矗立着一座林徽因纪念碑,位于蔡官巷东边的花港观鱼和百年樟树地下,碑很独特,长方形,高1.82米,宽1.25米,镂空文字和林徽因的剪影。
此剪影来自她与梁启超、梁思庄的合影,纪念碑上的文字来自她的著作《平郊建筑杂录》:“在光影恰恰的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墙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梁启超、梁思庄、林徽因,1924年在长城林徽因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到了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成为这里一道景色。杭州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佛国吴越国的政治中心,其境内的寺庙和塔都非常的多,比较著名的有雷峰塔(重建)、六和塔、保俶塔等等,这些都是到杭州的游客必然会去的地方,但是在六和塔对面,有一处闸口白塔,是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梁思成重点研究的塔,发现了五代吴越国建筑的遗传密码。
闸口白塔的正式名称是什么?闸口白塔并不是这座佛塔的正式名称,但是在中国的浩瀚历史中,白塔已经多处破损,而其真正的名称,早就湮没在历史中,在诸多的史书、地方志中并没能找到闸口白塔正式的名字,因此闸口白塔是这座佛塔的官方名字。对于其正式的名字,也有人考证可能称为镇南塔,并称白塔乃杨琏真迦所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中记载:越七日,总浮屠下令裒陵骨,杂置牛马枯骼中,筑一塔压之,名曰镇南。由此推断这个塔是镇南塔,实际上这完全对应不上。
杨琏真迦是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派到杭州来的,如果是杨琏真迦建造的白塔,那是南宋灭亡以后了,但实际上在北宋时期,这个白塔就已经存在了,南宋《淳佑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皆有记载: “ 白塔岭, 在钱塘县龙山之东。”指出了白塔岭所在的位置。《梦梁录》日: “龙山儿头岭, 名白塔岭, 岭有石塔存焉。虽然这两则记载并没有指出白塔的建造时间,但却能证明至少在南宋时期,白塔已经存在,根本不可能跟杨琏真迦建造的镇南塔对应。根据史书记载的推测,杨琏真迦建造的镇南塔,也称为瓶塔,至少在造型上跟白塔是不一样的,镇南塔应该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毁坏了,闸口白塔的正式名称或许需要更多的考古实物和记载才能解开了。闸口白塔的珍贵之处现在的闸口白塔仅剩一石塔,周边的寺庙早已灰飞烟灭,从目前白塔的形态来看,也多有损坏,为什么这么一个普通的塔,能得到梁思成夫妇的青睐,亲自来考察研究,还写下了《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
闸口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闸口白塔的建筑结构能够跟古代的建筑相印证,甚至能跟日本的唐建筑相印证,而这一点,在《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中,梁思成有论述:“这样的建筑实体,跟宋李诫《营造法式》相互印证……甚至日本唐构相比较……得到白塔所体现之五代南方建筑特征及中国建筑古制……”
白塔为平面八边形,共九层,高度约为15米,塔由基座、塔身及塔刹三部分组,逐层收分,轮廓挺拔秀丽,白塔的每层都由平座、塔身、腰檐等几大部分组成,其建筑结构还有 柱子、门窗、额枋、斗拱、椽飞、瓦顶、回廊等等,闸口白塔全部按照木构建筑的法式精心雕刻,制作的一丝不苟。白塔基座有2层,下层雕凿山峰与海浪,象征着“九山八海”,上层为高约1米的石砌须弥座,束腰处刻佛经是《大佛顶陀罗尼》,白塔的每一层都有造像及装饰花纹。闸口白塔结构非常能反映建筑时代特征,如承托塔檐的斗拱配置,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用材一致,偷心造、批竹昂; 深远豪放的出檐,翼角施大角梁、白角梁, 阑额间饰“ 七朱八白” , 直棂窗等细部做法,都具有明显的唐宋建筑风格。最重要的是模仿木结构建筑形式的八角形石塔,采用平座、腰檐以及柱额斗拱结构,这种平面八角形又具有楼阁式外观的塔,是五代时期发展起来的,在唐代仅单层墓塔有八角形制,这也是为什么梁思成非常重视的原因。
而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闸口白塔的建造时期比南宋还要早,大概在晚唐时期的吴越国时期,吴越国是当时的东南佛国,所建造的寺庙、造像、塔都受到中原地区唐朝风格的影响,是建筑艺术上的珍宝。而塔上的经文对于了解这个时间段流行在杭州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文很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闸口白塔仅仅只有一座塔却能入选第三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参考资料:杨新平《杭州闸口白塔建筑年代考》吴庐春《杭州闸口白塔图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