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纯德:治疗胃下垂,没有肾阳,中气是建不起来的
导读:“建中也好,补中也好,没有肾阳,这个中是建不起来的。”所以治疗胃下垂“我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加二钱附子治之,以免去这个弊端。”(编辑/王超)
胃下垂
作者/门纯德
对于胃下垂的患者,我用“黄芪建中汤”和“白术附子汤”轮服日一剂,效果也很好。我诊治胃下垂的体会是:建中也好,补中也好,没有肾阳,这个中是建不起来的。我记得清代的一位名医曾说过:“肾阳虚者,服补中益气汤易拔其本也。”我曾治过因服用补中益气汤后严重短气的肾阳虚患者,我是用“旋覆代赭汤”抢救过来的。
怎样预防这个问题呢?
我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加二钱附子治之,以免去这个弊端。特别是尺脉沉细严重的患者,不能使用补中益气汤,如果中气虚需要用此方时,必须加二钱附子。补中益气汤本身不是“气管子”,它不能直接提供气,它是动员你机体自身的阳气,动员你自己的肾气来补中气。如同补血,西医使用的是维生素B12、叶酸,中医使用的补血方剂中亦没有猪血、羊血等血制品,因为动物的血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服后并不能起到“以血补血”的作用。同理,服补中益气汤后不可能使中气马上就充足了,它主要是激活或动员机体的肾气来补中气,这才是补中益气的意思。
本文摘自《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门纯德。
I导读:《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门纯德还用它治疗肺结核、慢性消化性溃疡,咽炎、喉炎、神经衰弱、胃痛等。(编辑/张亚娟)
麦门冬汤
作者/门纯德
【组成】麦门冬60g,半夏9g,人参9g,炙甘草6g,粳米15g,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
1.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证。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方中所用麦门冬,且用量大,可养胃生津,清肺润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强脾胃,补营养,扶正气以助生津之功。
何以选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分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养胃气,营养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温,所以养护胃阴,所选米类以粳米为宜,此既荣养胃气,又可抑其虚火,不伤阴液。上药相伍,胃得以养,阴得以生,肺得以润,则虚火自灭,正可谓“培土生金”之意。佐以半夏辛温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气,再者味辛以开胃气,使诸药得功。此方药仅六味,主从有序,相使相须,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亦为恰当之剂。
【临床应用】
1、肺结核
若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本方加阿胶12克烊化、茜草9克,可水煎服治之。
例:牛某,女,24岁。患肺结核已三年,每遇秋冬之交,干咳不已,痰中血,住医院治疗后渐渐好转,此次发病已半月余,肌注链霉素及口服中草药均未能控制病状,故找余诊治。诊见颧赤体瘦,低热蒸蒸,干咳不已,痰中带血,时而作喘,触其脉象数而不弱,余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60克,半夏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茜草9克,贡阿胶12克(烊化),秦艽6克,令服四剂。一周后,患者出院。复诊云:咳嗽减轻,咽喉较以前舒适,且痰中已无血丝。又拟上方令服四剂,诸证渐息,后嘱其长期服用西药抗结核药“雷米封’等巩固疗效。
2、慢性消化道溃疡
患此类病者,多以温燥渗湿方药治之,久而久之,则出现温燥伤阴之弊,证见: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余常以“麦门冬汤”加乳香研末冲服,予以治之。既养胃气、护胃阴、生津润燥,又可清虚热除烦止痛。
3、咽炎、喉炎
干燥疼痛,咽食不爽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川贝母9克,一、二剂可愈。
4、神经衰弱
此为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证见:心烦失眠,心神不定,精神不振,低热口渴等症,余多以麦门冬汤与山萸二枣汤(自拟方)治疗,令其交替服用一段时间,效果很好。
例:何某,男,42岁。五年前因头痛住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继而出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加之工作不顺心,使其十分苦恼,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建议中医调治,因此患者找余治之,见上证悉具,兼见小便短赤。先与导赤散汤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诸证大大改善,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调治,取效。
5、治疗胃痛
例:曹某,女,16岁,心口疼痛年余,停学四处求医,诸难取效。余诊其脉证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现喜食稀饭,饮水则舒,遂按胃阴虚施方,予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粳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本文摘自《名方广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门纯德。编辑/张亚娟,校对/张静、惠芬。
随诊十余年,总结的门纯德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
作者/门理章
编辑/张亚娟 ⊙ 校对/居业、瓦力
I摘要:临床实践中,只要抓住“脉管炎”病的“本寒”、“标瘀”,部分患者变证和后期虚损的病机规律,掌握好兴阳温经为主,活血化瘀,补益精血为辅的治疗法则,采用“联合方组”的用药形式,突出重点,整体治疗,全面照顾,多可缩短疗程,早日全愈。
门纯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称“脉管炎”),中医称为“脱骨疽”。先父门纯德老中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曾系统观察了850余例“脉管炎”患者,探索出一套治疗方法,笔者侍诊于先父身边十余年,对其治疗本病的经验略知一二,兹简介如下。
一、病因病机
“脉管炎”病例中90%的患者局部有受冻史,或是素体阳虚,局部感受寒邪,损伤阳气,失于温煦而致阳虚瘀凝,气滞血瘀日久可致正虚邪盛,局部出现溃烂、坏死,甚至肢节脱落。有的出现阴虚化热或湿热蕴毒的证侯。因此,先父认为本病是以寒为“本”,以瘀为“标”,以热为“变”。
二、辨证分型与治疗
1、寒凝血滞型
证见趾(指)温降低,肢端怕冷,触之冰凉,遇冷疼重,夜间痛剧。重者出现坏疽,肢端溃烂、脱落。凡疼痛剧烈,患肢冰冷,皮肤青紫者常以乌头桂枝汤温通经脉以祛积寒;手足冷痛,上肢尤甚,皮肤苍白投当归四逆汤扶助心阳以驱寒凝,兼有肢体麻木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活络;四肢冷痛,下肢为甚者常用白术附子汤温暖下元。若兼有脾胃虚寒诸证者,则结合温补脾阳,常用理中汤、《本事》温脾汤温中宫以暖四旁。
先父认为:人体阳气,根于肾、充于脾、行之于心。因此宜兴肾阳、补脾阳、通心阳以祛寒凝。粗略缉计,此型约占“脉管炎”的75%以上,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
2、气血瘀阻型
若兼见皮色紫红微肿或成斑成索,触之发硬疼痛,习以活络效灵丹(张锡纯方)加桃仁、红花、地龙、山甲珠、䗪虫等;兼有肢端稍冷,肢体酸胀者,常以身痛逐瘀汤为主。
3、阴虚化热型
证见患肢红肿,局部发热,疡久不愈,脓液腥臭,疼痛较剧,手足心发热,脉细数。治以清热养阴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常加薏仁、夏枯草、地龙、龟板之类。
4、湿热蕴毒型
证见患肢局部红肿有灼热感,疡面渐大,味臭,脓多而黄稠,疼痛剧烈,夜间尤甚。此当急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常加夏枯草、苍术、黄柏、大黄之类。
先父认为,阴虚化热、湿热蕴毒二型,皆属“脉管炎”病的“变”证。此时病势较重,治疗时药量要大,病重时可日服二剂,必要时可以药代饮。否则“杯水车薪”药难胜病。
5、气血两虚型
证见体质消瘦,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趾(指)甲厚脆,溃疡面暗红,脓液稀少,久不愈合,疼痛绵绵,脉多沉弱无力。常以补养气血的人参养荣汤、炙甘草汤等治疗。
6、正虚邪陷型
证见面容憔悴,精神疲惫,患趾(指)暗灰或黑干枯萎,溃疡深陷,脓液淡灰稀薄,外露骨质变黑,久不愈合。常以扶阳气、补精血的阳和汤加黄芪治疗。
先父认为,临证除治疗虚损外,还宜结合治“本寒”、“标瘀”。常以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方药与补养气血或扶阳填精的方药交替服用方可获效。
临床实践中,只要抓住“脉管炎”病的“本寒”、“标瘀”,部分患者变证和后期虚损的病机规律,掌握好兴阳温经为主,活血化瘀,补益精血为辅的治疗法则,采用“联合方组”的用药形式,突出重点,整体治疗,全面照顾,多可缩短疗程,早日痊愈。
三、案例
1、王某,男,31岁,农民。1984年4月8日初诊。1978年下肢受冻,始觉左足冷痛,1984年春冷疼加重,夜不能寐,间歇跛行。患者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左下肢肌肉萎缩,左大趾干硬,趾端破溃,趾甲厚脆。局部颜色苍白,左趺阳脉极弱。举垂试验阳性。寸口脉沉弱,舌淡白。辨为寒凝血滞、兼脾阳虚。治以兴阳祛寒、温经活血兼补脾,运用方组如下:
一方:制川乌10克,桂枝9克,生白芍6克,炙甘草6克,蜂蜜20克,生姜9克,红枣4枚。
二方:厚朴12克,干姜9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川军6克,炙甘草6克。
三方:当归20克,丹参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桂枝10克,䗪虫6克(研末冲服)
四方: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半夏9克,木香6克,砂仁6克,藿香6克,生姜9克,红枣4枚。
上方按顺序各服一剂,反复四轮。食欲增加,腹胀便秘已除,精神好转。大趾端处仍硬,溃疡未愈合。此虽阳气渐复,但气血尚衰。治宜温经通脉、补养气血。又补入人参养荣汤。三方反复十轮。
服药后,左大趾硬皮脱掉,趾端溃疡愈合,已能劳动。
2、刘某,男,36岁,民办教师。1982年4月28日初诊时左足患“脉管炎”已高位截肢,右足外侧及大趾、次趾、小趾皆溃烂,中趾呈干性坏死,无名趾骨已脱落。局部肿胀红紫,溃疡处脓多而黄稠,气味腥臭,疼痛剧烈,辨为湿热蕴毒,活血胜湿。拟方组如下:
一方:银花60克,公英60克,紫地丁30克,连翘9克,夏枯草30克,黄柏9克,苍术15克,川军8克。
二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薏仁30克,益母草30克,䗪虫9克(冲服)。上两方交替服6轮后,溃疡明显缩小,在原方组上略事增损,击鼓再进。
又入人参养荣汤,三方隔日一剂,两月后中趾死骨脱落愈合。后以当归四逆汤、生化场、人参养荣汤交替服用而告愈。
本文摘自《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年第3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