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周南:漫卷诗书会计迷 壮心知来至人情——纪念追随父亲杨纪琬先生创建会计信息化事业之路

1999年2月6日,父亲杨纪琬先生在与病痛的抗争中,吟诵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离开了弟子亲人,离开了学问讲台,离开了会计战线;但他留下了深邃睿智的思想,留下了奋进开拓的精神,留下了谦和关爱的情怀。父亲自称“会计迷”、“会计战线老兵”,而于我心中,他是个“诗迷”、“书痴”、“人生导师”、“严父兼挚友”,更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奠基者和领路人”。早在1982年,父亲与阎达五教授在《论会计管理》一文中指出“科技革命推动会计职能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会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二是内向服务进一步发展,日益向基层单位和业务领域渗透,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活动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会计工作从传统的记账、算账向事前预测和管理决策转化,对经济活动有调节、指导、控制、促进、分析、考核等多种管理职能,从而开拓了‘服务经营,参与决策’的新领域。”这段高瞻远瞩的预言,是归纳20世纪40年代以来管理学、会计学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过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特别指出了信息技术的引入将推动会计的变革。
一、家史

我的父亲杨纪琬教授出生于原江苏省松江县(现已划归为上海市)城南十二里的南村。始祖杨君锡是个算命先生,他从浙江家乡海宁一路替人算命,迤逦到了南村。娶妻生子,定居下来,成了当地农民。经过了砚岩、成嘉、德新、茂林、锦良、云亭、小云、凤皋,到我父亲已是第十代了。到了第七代云亭公,从务农致富,成了富农,他的儿子杨小云,也就是父亲的祖父,竟成了村里拥有田产八百亩的大地主。杨小云是一位精于处世之道和极具经营头脑的人,他家用于收取佃农上交大米的量具:量米斛(一斛是半石),与别人家的斛不同之处在于这只斛的内底上钉了一块有元宝形状的木块。这是祖父为租地农民做的一件“好事”。那就是在佃农向杨小云交纳租米时用这只斛量米。有了这块木元宝在里面,农民每交一斛就可少交一升。于是农民说:“杨昭相是好人,做了积德事”。农民叫“杨昭相”,是对杨小云的尊称。其实农民不知道,杨小云丰年时贱买,荒年时贵卖,从中获取的厚利远超过了这只木元宝。不然杨小云怎能成为大地主呢?曾祖父成了土财主后,想让孩子们读书。但是乡下没有私塾可念,于是请了一位松江城里的落第秀才钱韵亭来教我的祖父兄弟六人读书,为了儿子们长大后能有出息,非常优待这位老师,除优俸外,膳食餐餐有鱼有肉。那时候风行留学东洋,我的祖父去日本学法律。在日本,他加入了同盟会,拜章太炎为师。父亲在青少年时代秉承祖父刻苦学习、精于学业的精神,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中学时考上了当时江苏省最好的学校——省立松江中学。在中学求学期间,父亲可谓文理全才,他最喜爱的课程有数学、语文和历史等。我对数学的热爱却是父女同道。父亲从小常和子女们嬉戏的游戏之一,就是练习心算和解数学难题,我们常乐此而不疲。直至父亲身患癌症晚期、生命弥留之际。有一天,当我走到父亲病榻前看望他时,他吃力地举起手臂,但目光却忽然变得炯炯有神,指着床头柜上的一张小报说,“报上有一道数学题,你解解看”。说完后,他便闭目养神。我看完了题目,仔细想了一下解题思路,刚要开口向父亲介绍我的解题方案,父亲却抢先说出了他对该数学题的理解和解题思路。让我惊讶的是,他在解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严密逻辑推理能力,一点也不亚于我这个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更为他在恶病缠身之际,生活依然充满情趣,乐观而豁达的情操所折服。父亲一生钟爱数学,也为他日后进入IT领域,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奠基者和领路人打下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杨纪琬(后排左二)与父母兄妹合影

后排左一为夫人张桂先

二、知来者之可追,古稀首倡“会电”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20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已逐渐被应用于国外各行业领域,但由于技术封锁的原因,我国计算机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几乎一片空白。此时,父亲却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技术必可以应用于会计实务活动,甚至大有可为。1979年,父亲刚回到会计司长岗位,即主持财政拨款560万元,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口一台EC-1040型号计算机,开展计算机辅助会计工作试点。我曾感慨他当时挥斥巨资的担当和气魄,父亲笑答“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父亲对于会计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关切,可谓“镇之以安,谋之以静”,此时正在考虑何以名之、何以启步、何以推广。征询我这个“计算机技术专家”关于命名的意见,我在查阅了国外相关资料后,告知父亲,发达国家的习惯用法是EDPA(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Accounting)系统。父亲据此并结合当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技术现代化等的流行语境,即将会计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命名为“会计电算化”。这个带有浓厚时代感和东方思维色彩的称谓,在1981年“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得到了确认。

1982年,在北京市计算机中心工作的我,获得了赴美国华盛顿学习信息管理技术的机会,这是联合国开发署援助中国的第一个奖学金项目。父亲抓住机会派给我一个“私活”——考察美国的“会计电算化”,立志成为数学家的我,就这样在父亲的引领下,开启了“跨界”的人生。然而,与算法、模型和软件打惯了交道的我,于会计原理和实务却不“熟识”,这却提供了我成为“杨纪琬教授”嫡传弟子的机会,这也便是父女同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肇始。谈及这段轶事,父亲常笑曰“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藕还从父老耕”。

出国后,我真正接触到了“美国会计电算化”,大有睁眼看世界之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不少企业已经进入EDPA阶段,实现了计算机自动记账和生成报表;而八十年代我抵达美国的当时,政府企业已经普遍实现会计电算化,大中型企业甚至已步入MRPⅡ阶段,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领域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美国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已经处于辅助管理和决策的较高级阶段。回国后,我把考察的情况汇报给了父亲,他大为感慨“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但他也坚定了尽早大力推进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决心,甚至开始自学二进制、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知识。

杨纪琬(右)与长女杨周南(左)交谈

三、潮平风正行好舟,不拘一格育人才

经过深思熟虑,父亲认为,由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会计准则的统一约束,会计工作比其他管理工作更规范,也更便于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同时,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会遇到阻力和困难,一是会计从业人员的抵触情绪,二是会计电算化将带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三是需要培养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

父亲认识到,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首要任务是,培养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设立会计电算化硕士专业,并积极推进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办学,聘请黄菊波、王世定、王景新等教授设计电算化专业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同时责成我设计计算机技术及其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相关专业课程。在父亲的奔走协调下,1984年会计电算化第一批16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入学。我始与父亲合作,10余年内联合培养了弟子约12名左右,其中包括安易软件公司创始人严绍业、金蝶集团公司创始人徐少春、大家软件公司创始人李彤等。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之后,国内多所高校相继设立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本科、硕士的高等教育。有人评价父亲对会计电算化的贡献是,“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而父亲则笑称自己是“不问收获,但求耕耘”。

1996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科研所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开设了我国第一个会计电算化博士培养点,我始任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至2016年,共培养博士生和合作博士后30余名,涉及研究领域包括: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和发展体系等理论问题,会计信息系统建模、会计信息化的风险治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化体系、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真实性评估等应用研究。通过大家的努力,博士团队将致力于印证父亲临终前的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它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会计学与其他管理和经济学科不断发展并相互渗透融合的重要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并提供更高效的反馈和控制系统,企业管理单元和管理人员收集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企业在管理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更先进、更精细的管理理念。例如,责任会计要求对企业内部各个需要管控的单元进行核算,在手工或非网络环境下,划分多个虚拟会计主体会导致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高于精细管理带来的收益。而在现代的会计信息系统支撑下,限制会计信息提供能力的不再是会计人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是企业的管理理念。正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各个业务环节动态实时收集用于决策支持的会计信息。正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会计学才能与多个管理和经济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相互推动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杨周南教授与部分学生合影

四、账海无边渡波澜,软件为舟方到岸

时至今日,会计电算化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其名称也革新为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系统也经历了面向财务部门的独立系统、业财一体化系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智能化云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等的发展历程。
从八十年代初,父亲就开始关注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1983年,父亲组织我、王景新教授和中国迅达电梯公司的财务总监水明华先生,策划开发一套具备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功能的会计软件,我亲自牵头该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验收以及应用培训全过程,并将运维情况汇报给父亲。这个软件印证了父亲对会计电算化前景广阔的判断,同时也使他认识到会计软件未来将向通用软件发展,市场化产品是大势所趋。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其后,父亲更加大力鼓舞学生投身会计电算化实践,特别对会计软件通用化和会计软件产业化倾注了极大心血,特别关注他的弟子所开创的软件公司,包括安易、金蝶、大家等财务软件公司。并为金蝶软件公司题词“帐海无边、金蝶是岸”,为大家软件公司题词“大家软件是大家的管家”。即使到了病重期间,他还对软件开发颇多感慨。正如徐少春先生所说,杨老最后日子里,对于会计电算化事业和会计软件的情怀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父亲离去已18载,把会计信息化事业留给了我们这些后继同行。父亲或许到达了高义薄云的至人境界,但我想,父亲最值得纪念的是,醉心学术和求索真知的儒士壮心,砥砺前行和甘为人梯的清雅格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真实践行。而作为父亲的长女,我更常留心、更常眷念的则是,温文尔雅的迷之微笑,薄烟缭绕的朗朗诗情,双眸闪烁的知来睿智。斯人已乘黄鹤去,中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还需要我们继往开来,谱写新篇章来纪念他老人家百年诞辰。

注:本文系杨纪琬先生长女杨周南教授为纪念杨纪琬诞辰100周年而作,原文刊于《会计研究》2017年第6期。

审       稿:赵治纲

资料整理:高颖超

(0)

相关推荐

  •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资质的需要 建设部关于印发<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的通知(建市[2007]72) "三.科技进步水平 5.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 ...

  • 试论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与对策

    本文转自<经营者>,作者:聂彦彬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风险等级提升,数据安全问题严重         第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应 ...

  • 壮心

    岁月轮回过冬至, 昼夜循环阳气升. 山川巨变显成就, 盛世开泰见天红. 生活康泰千家乐, 政策舒心万众拥. 追日圆梦何所惧, 建设中华有壮心.

  • “会计信息化技能”社团欢迎你

    会计信息化技能社团 和我们一起 走向向往的人生 青春是什么颜色的? 是朝阳似火的红色 是勃勃生机的绿色 在专业社团联,青春是绚烂多彩的. 这是专业社团联独有的青春魅力. 会计学院专业社团联 是大学生活 ...

  • 周南:青松影侧杨花落,白日楼前旅雁飞

    南阳如意湖 光武南都春去也,秦中归客在湖滨. 红嫣月季风香蕊,碧涨萍踪波水鳞. 世变惟余谁寂寞,名空不解自逡巡. 坐观熙攘往来者,谈笑幸多如意人. 过卧龙岗 平常佳事引千人,往岁消闲主客身. 白水观城 ...

  • 周南飛 | 寓懷

    周南飛,字鵬遠,號蒼月,渝州府人,業文史,攻義理,涵泳竺教,出入德哲,和以天倪,立乎人極,多情愛酒,餘事為詩. 海上瀛洲隔紫煙.麻姑曾與 説桑田.銅駝自泣山河改.玉 馬誰驚陵谷遷.遯俗文君虛 繾綣.逃 ...

  • 周南飛 | 妖霾行次韋蘇州韻

    周南飛,字鵬遠,號蒼月,渝州府人,業文史,攻義理,涵泳竺教,出入德哲,和以天倪,立乎人極,多情愛酒,餘事為詩. 妖霾行次韋蘇州韻 妖霾冬轉劇,朝朝愁外出. 物化三島雲,氣淹九州日. 吳越喜稍薄,幽燕苦 ...

  • 周南飛 | 江湖何寥廓,吾將逐白鷗

    周南飛,字鵬遠,號蒼月,渝州府人,業文史,攻義理,涵泳竺教,出入德哲,和以天倪,立乎人極,多情愛酒,餘事為詩. 述懷 大鹏絕雲氣,一舉南冥游. 猛志在四海,巨眼空九洲. 安能降其心,下與蜩鳩侔. 竊國 ...

  • 周南飛 | 成都過故人夜飲

    编者寄语:论写古文古诗,同辈人中,我只服南飞兄.初见南飞兄,是在大二.其时,我与杨爱华.彭艺林等同道创办了诗社.有次诗社开会,来了不少新人,其中便有南飞兄.他潇洒飘然,为人颇有古风,对儒释道三家,研究 ...

  • 周南飛 | 讀曾瑞贊郎傑文因作詩以贈二子

    编者语:此诗是大学时期,南飞兄赠于我与朗杰的.时年南飞兄二十出头,已然此等笔力,惭愧. 讀曾瑞贊郎傑文因作詩以贈二子 昔聞李杜高仲武,同游梁宋與齊魯. 醉秋攜日上雲間,登臨何懼身勞苦. 久懷蒼生滄海情 ...

  • 周南飛 | 過曾瑞山居別後卻寄

    南飞兄不爱拍照,偷偷给他拍了张不露脸的,他在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可惜桌子太凌乱 编者语:与南飞兄多年没见了,今次他回上海,途径恩施,特地到我乡下老家一聚.聊天涉及文学.哲学.时政等方面 ...

  • 周南飛 | 曾瑞江南行紀事

    一点闲话:与南飞兄再聚上海,恰逢六哥在此签售,相约饮酒.只因是夜六哥一行须赶去苏州,走得匆忙.南飞兄不尽兴,本待再喝,奈何在座有一不稳重诗人,我们遂匆匆躲走,以免他跟上,乱穿几条街.最后在路边一家蛋糕 ...

  • 周南飛:醉歸雜感

    前段时间遊金陵,深秋时节,红树满街,意趣盎然,遂与朋友徧逛书肆.偶然间,翻到一本<海藏楼诗集>,爱不释手,终以价格高得离谱,没有收入囊中. 晚清诗人,自以散原老人第一,此几为公论.此公而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