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视野》ll【散文天地·谢宏模专辑】ll总第235期

本期制作:孟新龙

沐浴采石千年江风

文/谢宏模(江苏)

再次登临采石矶,牵手采石这座诗意的古镇,和诗仙邂逅在腊月的江风中,虽余寒犹厉,但春的脚步在慢慢靠近。

进入采石古镇主干道路左侧的一面山墙上,“采石古镇欢迎您”的巨幅画面映入眼帘。画面中,唐代大诗人李白踏舟而来,手举酒杯,裙衫飘逸,好像在邀请对岸水鸟高翔的采石矶小酌吟咏,一首《夜泊牛渚怀古》书写其上。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牛渚,位于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北端突兀江中,因山形如蜗牛,且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名牛渚矶。又因此处曾产五彩石,后被大量开采,就有了“采石矶”之名。诗仙这首诗借袁宏吟咏镇守牛渚谢尚将军的咏史诗而声名鹊起这件事起兴,来抒发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深喟慨叹,也烘托知音难觅的凄清落寞之情怀。

来到唐贤街,矗立眼前的是一座高大的徽式牌坊,前中央刻着“采石镇”三个鎏金大字,背面镌刻“太白胜迹”四个字样,蔚为壮观。沿牌坊往里走,两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年前忙碌的景象。驻足唐贤阁,斗拱飞檐,彩灯高悬,门前立柱右书“唐韵楚风千载长萦牛渚”,左刻“贤才远识今朝再起鹏程”的一副楹联。站在锁溪桥头,举头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

沿着锁溪河道由东往北走,一路水迷烟树,清波漾起层层涟漪,柳梢在灰蒙蒙的天际间翩跹。大红灯笼已经在河边悬挂,年味渐浓,苇草在和河对岸的亭台轩榭点头致意,好像欢迎远方的游客。特别是李白乘一叶扁舟、昂立舟头畅游牛渚矶的雕塑,和不远处云天相接的山峰相映成趣,诠释着“美丽采石矶,幸福马鞍山”的模样。

来到景区北大门广场,左侧墙幕是“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中英文介绍,并印有“一代诗仙捉月地,千古画卷采石矶”的字样。右侧墙幕上有景区导游图和陶安、陆游、文天祥等名人在采石矶留下的精美诗篇。

站在锁溪河新桥头,现代作家、史学家郭沫若题写的“采石矶”三个字在大门上方溢彩生辉。进入北大门,是一方大池塘,沿着左边的水榭亭廊徐徐而行,是一排排挺拔的水杉,他们降低了姿态,把根须深深地扎在淤泥深处或水中。在瑟瑟江风的吹拂下,潋滟着波光,抖落的杉叶铺满了廊顶和浅水区,与成串的红灯笼构成了一道迎春的风景。徜徉水杉栈道,生命在潜滋暗长。清浅洼地,树枝在水里照着影儿呢!枯叶和绿意似在述说“此去经年”的四季轮回。

今天天公不怎么作美,并未冬雨迷蒙,但太阳感冒了,没精打采,躲在云霾里不肯露脸儿,光也是“昙花一现”!灰蒙蒙的苍穹下,屈曲盘旋的枝干和凉亭、石桥、流水架构成一幅幅水墨画,别有一番情致。沿着石条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有枫叶未尽的残红,有竹道的曲折幽深,还有被藤蔓缠绕的石墙的斑驳陆离。

终于登临到采石矶的至高点——三台阁,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长江名阁,据说由明崇祯年间光禄少卿曹履吉捐建,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0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弘。进入阁内,里面展示着明清时期名家有关“三台阁”的诗文,还有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的《三台阁题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面“捷报频传”的状元鼓。敲响状元鼓,可祝您“采石文运临家门,金榜题名街巷闻”。

三台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一片,烟云迷蒙,很遗憾没有达到“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的意境,但此阁更能让我走近脚下默默奔流的长江。遥想千百年来穿越过战火和霸业,浸润过富庶和贫穷,营造过美好和灾难,谁能想到,长江最终刻画在采石古镇大地上的,竟然是一个伟大民族人格深处的诗性浪漫。

伫立三台阁畔,风铃作响,烟笼寒水雾笼沙。沐浴千年瑟瑟的江风,聆听汽笛声渐离渐远,举目氤氲下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船只依旧在风浪里颠簸扬帆。

走下三台阁,沿翠螺山西南方向踽踽而行,山间林木繁茂,蔚然青葱,半山腰有草圣林散之题写的“李白衣冠冢”和著名的“怀谢亭”(《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谢尚)遗址。穿越一条神兽静立的石道,来到江边,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它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著名的“采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手扶栏杆屈身而下,来到采石矶最大的天然石洞“三元洞”,长江尽在眼底。关于“三元洞”,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相传明朝初年,湖南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乘舟途径采石矶时,冥冥之中,忽然听到对岸有人直呼三人姓名,深感困惑不安,于是将船靠岸,停泊于临江崖壁下的石洞中。当船只刚停稳,天气突变,风雨大作,掀起滔天巨浪,江面上的船只无一幸免,均被风浪打翻,而三秀才幸免于难,逃过一劫。随后,他们重新起航赴京赶考,结果三人均金榜题名,包揽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并被皇帝加官进爵。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三人重返采石矶,在他们泊船的位置修洞筑楼,供奉佛神,以报答神灵的救命护佑之恩。驻足三元洞,峭石壁立,江风微冷,江滩裸露,阳光难得透过云层在江面洒下银辉,真有一种“江面耀金”的瑟瑟感。

信步蛾眉亭,内有古碑帖拓本若干,现在亭中元代李泂的《过采江诗》就按原碑复制。前行十余步,紧邻江边峭壁“联璧台”(李白醉酒“捉月台”),便是诗仙“大鹏展翅”合金钢雕像。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绝笔《临路歌》,以大鹏鸟自喻,陶醉于明月江风,在“然犀亭”前“江天一览”,既表现了诗仙“跳江捉月”的瞬间之势,又感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无比眷恋和才能未尽其用的怅惘情怀。

为纪念诗仙,南麓丛林处建有太白楼。它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时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也称“唐李公青莲祠”。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拱形大门上飞檐黛瓦,中央刻有蓝底黑色的“唐李公青莲祠”凹体字,门前一对石狮和龙爪槐各护左右。

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采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

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和“太白楼”相连的还有“李白纪念馆”“诗仙胜迹”,里面有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其中在绿竹掩映下的一组石雕栩栩如生,和李白抱拳的石雕遥相呼应,刚好吻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送别意境。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一尊白色弥勒佛面目慈祥地端坐在白莲花上。树木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损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据说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走过枯叶即将落尽的梧桐大道,腊梅花开,寒香扑鼻;野柿成熟,像红灯笼。走进“圆梦园”,可以深度体验沈括笔下的“梦溪园”仿真意境。园内的徽派艺术建筑和茂林修竹,众多石刻、柱础和砖石木三雕,颇具江南园林的风貌,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回望园中的亭台水榭和修竹草木,和云天构成一幅唯美的画卷,真有一种诗意行走之感。余晖氤氲,鸟雀鸣啾;竹坞苍翠,幽径深深。年关临近,和李白沐浴在千年的江风中,厮守很难,相忘更难。

作者简介:谢宏模,微信名“春草池塘”,现居南京市溧水区,区作协、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区网络作协理事。偶有诗文刊发《扬子晚报》《江南时报》《江苏工人报》《作家天地》。

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作家新视野》大型文学季刊

《作家新视野》纸刊由《作家新视野》杂志社、编辑部主办。大16开本,130页码。

《作家新视野》以大容量、大视角、大格局的发展理念,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

一、文学体裁栏目

【小说前沿】(5000字内)

【精短小说】(200 字内)

【散文天地】(3000字内)

【诗歌先锋】(单首20行)

【赏析评论】(5000字内)

【作家方阵】(仅限诗歌)

【情感美文】(3000字内)

………………………………………………

二、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

1027659893@qq.com

(注: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并在标题前注明。)

2、凡小说、散文、诗歌专辑(3首以上)投稿作者,请在投稿时以附件形式提供相片一张,便于后期微刊推送时备用。

3、所有投稿作品,统一在标题前用【】标注所投文体栏目+标题+作者名+省份,文末标注百字内个人简历以及详细通联地址、联系方式、联系人。

4、所有在本刊推送作品赞赏费用,全额作为稿费予以支付作者,以资鼓励。(作品推送十日后以微信红包方式给予支付。)

……………………………………………

三、纸刊上刊要求

微刊作品初选通过稿件先在《作家新视野》公众号推送发布,后期根据读者阅读量和作品质量优选上刊。

……………………………………………

……………………………………………

……………………………………………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235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

《作家新视野》关联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作家新视野》网站详细资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