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民窑青花瓷鉴定特征
我们平时在古玩店见到的瓷器除了假的之外,多是一些民窑器,青花瓷所占比例最大,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初民窑青花瓷,记住这些特征,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足以对付一些不太高明的仿品了,如果这些知识对你的胃口,可要认真看哦。
明初民窑青花瓷的范围是什么?
根据一些学者的著作,将明代民窑的青花瓷分为明初、明中期和明末三个阶段,明初指洪武、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至天顺朝,简单来说就是朱家的前四代人,不到100年时间,这段时间也是明代民窑的恢复和发展阶段,之前是延续多年的战争。
明初民窑青花瓷的特征是什么?
1、整体形制
“器型”方面基本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碗、盘、罐等日用器与元青花基本一致,但民窑工艺水平与官窑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是形似,比如“碗、盘”多是向外撇口,中间圆弧收腹,圈足较小但足墙较厚;“罐”多是口沿很短,宽部很宽、很圆润,而且向下急收,与“鬼谷子”下山罐基本一样,这些就是明初民窑青花瓷的整体形制。
2、青花料特点
明初民窑青花瓷基本上用的都是国产青料,因此青花发色普遍偏灰,从洪武至天顺虽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但延续到景泰、天顺朝,青花发色仍不十分鲜艳、明丽,当然也有少数用的外来青料,在民窑器里可是凤毛麟角,只有一点是与官窑器一致的,那就是青料浓重处会形成“铁锈斑”。
3、纹饰图案
首先讲画法,基本上只有“一笔点画”、“拓染”和“勾勒点染”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也是逐步发展的。
洪武至永乐朝多用一笔点画法,即所有的图案都是用笔一次性画出来的,这就要求画师手法纯熟,类似于水墨画中的写意,重意不重形,不懂画的人看来,可能类似于小学生作品,懂的人才能看出其飘逸、洒脱的美,不过说实话,有些据说很厉害的图案,小编是看不出美,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试一试。
宣德朝用拓染法的很多,所谓拓染就是用一个大笔多次涂染出花瓣、缠枝莲等图案,和今天的油画是一个道理,重点是上色,手工上色往往造成浓淡不均匀,但高手画师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才能画出浓淡搭配的图案,幻化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发展到正统、景泰、天顺朝多用勾勒点染法,所谓的勾勒点染简单来说就类似于工笔画,只不过画线的工具改成了毛笔。
以上三种画法决定了明初民窑青花瓷的纹饰图案特点,或为简笔大写意的抽象画、或为层次感丰富的缠枝花卉、或为颇具特色淡青小工笔。
4、圈足特点
圈足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洪武到天顺比较一致的特征是“火石红”,不一致的特征发展过程如下:
洪武时期圈足内墙外斜,砂底无釉,底心有乳点。
永乐以后圈足内墙基本直立,但仍然较厚,而且无釉。
宣德以后圈足开始变薄,底心开始有釉,而且变平,没有乳点,很多专家都说,从宣德开始,明代青花才摆脱元青花,有了自己的特点。
5、胎、釉
“胎”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以碗为例:
洪武至永乐朝青花瓷口沿较薄,但越靠近圈足胎体越厚重,厚度差很大,胎质普遍一般,并不很白,而且瓷化程度不高;发展至宣德至天顺朝时,胎体厚度趋近于一致,胎的瓷化程度也更高,更具备现代瓷器的特征。
“釉”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普遍偏青,有些人管这叫卵青色,这可能与明代青花瓷釉面普遍肥润有关,以至于都影响到了清康熙朝的青花瓷。
除了颜色发青、比较肥润之外,那就是开片了,很多都会通体开片,或者说不开片的基本没有,毕竟都是500多年的老物件。
如何鉴定明初民窑青花瓷?
几十年前恐怕都没有人做假的民窑青花瓷,因为不够成本,要仿谁不仿官窑,但近几十年仿品也越来越多,有些人专门仿制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也就是空白期)的瓷器,因为这时期的青花瓷大家都不熟,价格也不便宜。
至于如何鉴定明初民窑青花瓷,小编前面讲的那些知识可不够,因为造假的太厉害了,做过的假货卖出去之后自己都兴许认不出来,因此只能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上手实物,哪怕是瓷片,反复揣摩、不断认识、不断理解,才能走向“行家”之路,而现在大家都一样,最多只能是半个行家,藏友们,我们修炼尚未成功,还需继续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