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墓
梅兰芳墓在香山碧云寺东面不远处的万花山下,此处松柏环绕,环境清幽。通过一条不长的甬道,就来到梅兰芳墓前,墓是他的长子梅苞绅设计。整个墓地以梅花为基调,墓园、甬道、墓基和主墓都是由梅花构成的图案。汉白玉墓碑上镌刻:梅兰芳之墓(1894—1961),为他的秘书许姬传手书。墓地中央是一个水泥浇注的巨型梅花,下面合葬着梅兰芳和他的两位夫人(王明华和福芝芳)。登上墓地后面的几级台阶,有梅巧玲(梅兰芳祖父)、梅竹芬(梅兰芳父亲)、梅雨田(梅兰芳伯父)等梅氏族人的墓地。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逝世,享年67岁。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大幅讣告,宣布成立由周恩来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主任周总理。8月10日上午,梅兰芳追悼大会在首都剧场举行,陈毅副总理主持,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致悼词。
追悼大会后齐燕铭召集治丧委员会开会,传达周总理的意见,打算将梅兰芳安葬在八宝山瞿秋白墓旁。但梅兰芳夫人福芝芳提出不火化,葬在香山万花山自家的坟地,与王氏夫人并葬。这块墓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梅兰芳到碧云寺降香时买下的。开始梅家在此盖了一些房屋,作为别墅使用,直到梅兰芳原配夫人王明华去世,这里才成了梅氏家族墓地。周恩来听取汇报后,建议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将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原本是为孙中山先生准备的一口楠木棺材买下,给梅兰芳安息之用,福芝芳当即以4000元“巨款”将这口楠木棺材买下来。
梅兰芳(1894~1961)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他8岁学戏,11岁登台,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1913年,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等戏,风靡整个江南;第二年,梅兰芳再次来沪,演出《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戏,连唱34天,天天爆满;1916年,梅兰芳第三次来沪,演出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更连唱45天,仍一票难求。
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1951年4月,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他率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直到逝世(现梅兰芳纪念馆)。之后, 梅兰芳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等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梅兰芳一直坚持到全国各地演出,甚至到过炮火中的朝鲜前线。老舍在回忆中写道:“在朝鲜时,我们饭后散步,听见一间小屋里有琴声与笑语,我们便走了进去。一位志愿军的炊事员正在拉胡琴,几位战士在休息谈笑。他就烦炊事员同志操琴,唱了一段。唱罢,我向大家介绍他,屋中忽然静寂下来。待了好一会儿,那位炊事员上前拉住他的双手,久久不放,口中连说: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这位同志想不起别的话来!”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落成。经请示周恩来同意后,决定在正式竣工的当晚组织一场万人演出,一是慰问参加建设的工人代表;二是对人民大会堂进行实践检测。工人们听到这一喜讯后,许多人提出最想观看梅兰芳大师的京戏表演。这时,65岁高龄的梅兰芳平时已很少登台演出了,但他听到是到人民大会堂慰问工程建设者,就慨然应允。
9月10日晚,离正式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和礼堂就拥满了人群。在简短的工程总结后,一万多建设者沉醉在梅兰芳大师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经典代表作《贵妃醉酒》的轻歌曼舞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对舞台音响效果非常满意。国庆节晚上,又在这里表演了他最后一个新编剧目《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
感谢您对出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