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给你钱,你怎么还跟我成仇人了?
关系好的同事就可以借钱了?
前几天,一个朋友满脸黑线地找到我,说了一段关于钱的故事。
她说,一个之前明明关系不错的同事前来借钱,自己也真心想帮便借了几万块给他,没想到他们的关系却就此变得别扭起来。
一开始,朋友觉得相处起来气氛有些尴尬,对方对待她的方式似乎没有从前那般从容了,明明原本算得上好朋友的两个人,变得除了工作内容不再说话。
这让她很是疑惑,认为是“债主与欠款人”的身份禁锢住了同事,也积极地进行了有关“借钱给你我们也是朋友”的沟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效果并不明显,她的主动沟通只是换来了同事的一句“你放心我一定会还的”。她很不解,怎么借了钱,同事跟自己还生分了?
如果说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们之间还只是关系变僵,那么后来的关系转变简直就是过山车式的反转。
朋友借出去的几万块并没有被按时归还,只是每天几百几百地慢慢转给她。
同事的理由是“真的没法一下拿出这么多钱,麻烦体谅一下”,朋友也只能接受这一解释。
最后,同事渐渐连每天的几百块都不能及时归还了,朋友当面或网上催促才会还钱。
当朋友在办公室里提醒对方还钱时,对方还会表示反感,认为朋友在用办公室舆论胁迫他还钱,并说他们只有转账记录而非借贷合同,自己不还也是可以的。
朋友被这一番操作气到无语,找我吐槽了好久,其中心思想在“我就不该借钱给他”和“他怎么是这样的人”之间反复横跳,自我谴责外加谴责欠债的那位同事,整个人陷入了浓厚的负能量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于信任和善意把钱借给了同事,两人的关系却越来越差甚至反目成仇,这对于没经历过此类事情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但越来越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工作中甚至是情侣和亲戚之间,都最好不要掺杂金钱关系。
金钱会让一段关系变得复杂且不可控,所有人在面对利益时,都有滑向恶之深渊的可能性。
(古代的贝壳钱币,图片来源网络)
金钱作为用于等价交换货物的媒介,古往今来都占据着人们生活中的极重要的位置。
我们的祖先使用打磨好的贝壳同旁人换来食物和用具,这与当今的我们手机付款进行消费存在着相同的本质。
金钱不仅会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作用于我们的心理。
金钱在心理上有以下几项积极意义:
1.满足生存需求
2.厚实的经济基础将增强持有者的自尊和社会地位
3.一定量的存款能够带给人们安全感,让他们更有去拼去闯的斗志。
4.爱。金钱不能买来爱,却是更好地去爱别人的保障。
当然,有积极意义,就会有消极影响。
有关金钱的问题和纠纷也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和不信任感,比如上方例子里遭受双重打击的朋友。
其实,我们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亲密,这是每天朝夕相处所带来的错觉。
(我们每天被隔绝在格子间里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仔细想一想,你真的了解处在同一办公室中的同事们吗?
他们来自何方?
居住地是租房还是买房?
你知道去哪里找他们吗?你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中的哪几种?
我们与大多数同事的联系只在于工作,只在于那个可以随时被换掉的手机号和公司提供的邮箱地址。
这样的关系不可说不单薄,当我们把善意和信任倾注于这段关系当中时,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所得并非善果。
将金钱这样地位仅次于爱和自由的概念,插在如此单薄的关系当中,谁又能保证这段关系不会变质呢?
金钱会使工作中的关系变质,但我们也会有乐意借出的时候。
(奶茶是上班时的乌托邦,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在大家集体叫外卖和奶茶时,临时垫付十几块或几十块的小钱,就算同事不还我们的损失也比较小,还能顺带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又比如,当同事骤然遇险或是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几千块来救急或救命,人们的道德理念和情感压力也会促使他们借出这笔钱,没有人愿意看到事态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借出的这笔钱,既是帮了同事,也是减轻了我们的道德压力。
借钱也能借出认知曲解
认知曲解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借钱与被借”这一群体当中。
让我们通过认知曲解来简单推理一下,为何借款人与被借款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别扭,甚至反目成仇?
1.任意推断
在缺乏事实证据的情况下草率地下结论。
比如最开始的故事里,那个认为朋友在借助办公室舆论逼他还钱的同事,就是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随意推断,将情况变得更糟糕。
借钱的同事可能也将朋友在借钱给他之后那些维护关系的行动和话语里带有的期盼,当成了催促他赶快还钱的谴责,直接隔绝了有效交流。
2.选择性概括
仅仅根据某个细节便对整件事做出了概括。
在借钱之前,朋友只是关注了同事平日在公司的一些表现便断定可以借钱给他,却没有了解到这位同事并没有偿还能力。如今几万块借出去了,想要再收回来就是难上加难,还要时时担心同事直接跑路,心情郁结也是人之常情。
在借钱之前对借款人了解不够深入,是金钱纠纷出现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3.过度引申
用一件小事概括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像朋友在同事还钱的抗拒与拖沓当中陷入自我谴责的深渊,整个人都负能量了。而此种情绪,一定会被倾注到借钱的同事身上。
我想,他们之间的矛盾,就算钱还清了,也是无法缓和的地步了。
认知曲解我们能够识别,但很难完全避免。
金钱在人类心中的地位又是如此重要,借钱这件事本身便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还与借”
而一旦在工作关系当中掺杂进这些“别扭”,你和同事的关系也会变得微妙,实在不利于工作中的正常相处。
所以,不想借的咱们不借哈。
如何巧妙拒绝借钱?
礼貌且委婉地拒绝一个人的借钱要求其实挺难的,小编看着支付宝的余额如此说道。
为何我们不好意思拒绝借钱给别人,比如同事呢?
当我们在职场当中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加积极、随和的一面,比如乐于助人、热情开朗,来营造自己的职场形象,这些表面的行为会束缚我们做出符合真实想法的决定。
(刘涛的这个角色就是普遍认知里的职业期待,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当同事来借钱时,一部分理智告诉我“不能借,借了会有很多后续的麻烦。”但是职场中的行为模式却告诉我“借吧,我们要维护你的正面形象啊。”
当理智斗争失败时,钱就被借出去了。
坚决拒绝借钱的确是一件有些难度的事情,但小编也收集了一些能够帮助拒绝借钱要求的建议,与大家共享。
不要给别人解释借钱原因的机会
当别人提出要借钱时,干脆利落地表示拒绝,不要询问对方有什么难处。对方描述地越多,你就越容易感受到压力,很可能就屈服借给他了。
所以,当我们决定不借钱,就不要给他解释的机会,也不要给自己心软的机会。
l矛盾转移
将“有钱时选择借不借”转换成“我想借,但真的一毛钱也没有了”。
这样一来,你和前来借钱的人之间的冲突便会降到最小,甚至开始同仇敌忾,比如说一同感慨“基金怎么就这么绿呢”,成功让他忘记自己是来借钱的。
拖延大法
当你做不到当场果断拒绝,但也不想借钱给对方时,可以选择“缓兵之计”,表示自己要考虑一下,然后就此沉默,借钱的人会感受到你的抗拒并知难而退。
主动出击
有时,我们可以提前判断出“他是来借钱的”,与其等待对方占尽先机,不如先发制人。
在对方说出请求之前,我们先表示“最近手头实在紧,能不能借我点钱”,那么要思考如何拒绝借钱的就变成对方了。
化被动为主动,岂不是美滋滋?
最后,朋友让小编帮忙转告大家一件事。
借钱给人,一定要有借贷合同和公证人。借钱不规范,转眼两行泪。
参考文献:
[1]韩闻生.(2020).朋友之间少借钱. 思维与智慧(17),35. doi:CNKI:SUN:SWZF.0.2020-17-033.
[2]杜林致,陈雨欣 & 齐红梅.(2020).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边界及其机制.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27-135. doi:10.16339/j.cnki.hdxbskb.2020.01.019.
[3]杜林致.(2018).金钱心理与不道德行为关系: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中介. 兰州学刊(12),169-178. doi:CNKI:SUN:LZXK.0.2018-12-018.
[4]杨眉.(2013).金钱的心理效应. 经济视角(下旬刊)(09),174-175. doi:CNKI:SUN:JJNS.0.2013-0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