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18丨景帝绝情斩晁错 七国之乱被平定
△抵御叛军
对于中央来说,它介意的不是诸侯国的数量,而是诸侯国逐渐扩充的国力,类似于吴国这样的,更是首当其冲。
与贾谊的“众建诸侯”相比,晁错的“借故削地”无疑是相对激进的。“众建诸侯”虽然也是削减诸侯势力,但一方诸侯拥有的总地盘是不减少的,只是分了一些地给诸侯王的兄弟子孙,肉总归还在一个碗里,只是各自的势力变小了,对中央没有太大威胁。
但晁错的意思是要直接将统治权一点点拿回中央,如此一来也不用担心“众诸侯结盟反叛”这种事,但这看似一劳永逸的方法,确是直接从诸侯口中抢食,这换了谁都不愿意啊!
也就是这样的原因,吴王刘濞才相对容易地找了六国做帮手,带领着七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朝长安而来。为了找景帝讨“公道”,刘濞是做足了准备,由于六十二岁的自己和十四岁的小儿子都在此次出征的军队中,刘濞便命令全国从十四岁到六十岁的男丁均要出征。
这命令一出,出征的军队一时之间竟达到了三十万人,而除此之外,刘濞甚至联合了边境匈奴和异姓诸侯的力量……这哪是要“清君侧,讨说法”?!
在前往长安的路上,刘濞突然想起当年刘邦去世前曾对他说:“五十年后,大汉的东南方向恐怕会有叛乱,难道会是你?毕竟我们都是刘氏的一家人,你可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事啊!”当时的刘濞诚惶诚恐,向刘邦保证绝对不会。
没想到,当年的话不但应验了,刘濞更是带头人。想着当年的往事,刘濞冷笑一声,他想知道,如果刘邦今天还活着,刘邦心中会作何感想。但这一切已经不重要的,相比于想起刘邦,刘濞更愿意憧憬一下联军攻破函谷关,与众诸侯瓜分大汉天下后的惬意人生。
只是没想到,还没望见函谷关的城楼,刘濞带领的吴楚先锋便被梁王刘武挡在了梁国的都城睢阳。
然而,毕竟这吴楚两军是联军的主力,刘武也只能挡得住一时。因此,那时的刘武能做的,除了守梁都睢阳,就是将一封又一封的求救信送往长安!
收到求救信的景帝当即下令任汉初老将周勃的次子周亚夫为太尉,迎击攻势最猛的吴楚联军,而其他方向的势力就由郦寄、栾布、窦婴等人分别围堵。
然而,就在所有人摩拳擦掌准备迎战时,景帝身边出现了一个变故。
原来,景帝向晁错询问出兵平叛之事,晁错提供了两个建议:一是把吴楚两国还没攻克的徐县、僮县主动拿出来,用以安抚联军;二是让汉景帝领兵亲征,而他晁错来镇守长安。
什么?!这娄子是你晁错捅的,如今却让我出去打先锋?甚至还提出对敌人委曲求全的建议,如此一来,此前苦心削藩的所有努力岂不是都成了笑话?
就在景帝又气又恼之时,一个叫袁盎的人找上了他。
袁盎与晁错,本都是辅佐过文帝的老臣,但两个人始终政见不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今晁错又惹出这么大一个麻烦,岂不是天赐良机?
袁盎给景帝的建议是:削藩的事儿是晁错提出来的,联军此番前来要清君侧,既然如此,只要我们诛杀晁错,并归还先前割走的土地,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晁错毕竟是自己的老师,景帝着实不想认同这个建议。可面对目前的形式,如果能说动联军退兵,天下百姓便可安然。如果能用老师一个人就能换取一个国家的安宁,想必老师一定不会怪罪……
几日后,晁错被斩。
袁盎带着归还封地的筹码,去找联军谈判。按理说,如今君侧已清,景帝也愿意归还此前收回的封地,联军也应该顺势撤兵了。然而以刘濞为首的联军却拒绝了景帝的条件:既然你刘启都送还了封地,不如好人做到底,把你的王位也让给我们吧!
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此时的景帝是后悔不已,真不该听信袁盎、错杀晁错。面对这群叛贼,武力镇压是唯一的解决手段。
所幸,梁王刘武最终坚持到了周亚夫斩断叛军粮道之时,与其前后夹击,前后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七国联军一败涂地,大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长安城里的汉景帝,听到战胜的捷报,长吁一口气,一直僵硬的肩臂也终于松懈了下来。三个月的时间不长,于他却是迈过了登基后最大的考验。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刘启想要收拾这些诸侯国,已经不需要再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被收回,不再拥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势力大不如前。
被两代帝王、臣子担忧的刘氏宗室问题,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彻底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