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老人口述的海原大地震 || 作者 辛俊烈
老人口述的海原大地震
作者 ‖ 辛俊烈
作者辛俊烈,中学一级教师,现退休居平川区。喜欢写作,有作品在《白银文学》和《陇上风情》《平川在线》《天南地北会宁人》等公众平台发表。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新塬大牧官岔记忆》《看革命样板戏想到的》《怀念锁发栋》《大墩梁的记忆续一一最难的一件事》《故乡的地名》《又度月圆夜》《纪念敬爱的庄英老师》《话说堡子》《记忆中的高塬农中》《我在刘寨中学》《怀念二哥》《李书记在土高》《土高教育之浅见》《大哥》《跟着爸爸去放羊》《野狐泉,我可爱的故乡》《会宁土高的知青》《土高人民的好书记焦少怀》《雨中的三峡》《山村的希望》《美丽多彩的重庆》《我与(会宁)五七学校》《我的妈妈》《大墩梁的记忆》
民国九年地震时,我家住在西吉县田家坪乡南山后十里的黄家岔。
我家祖籍秦安县城葫芦河西辛家河湾。祖父分家后,领着祖母到西吉县黄家岔,开始给李家做活。后来给他家当佃户,租种田地。
当地是一条长约五里,宽约一里,从北到南的大沟。土地平坦,面积宽阔,适宜夏秋作物生长。爷爷奶奶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经过多年奋斗,生育三儿两女,作务着二十多亩旱地,养着两对牛,一群羊,已成为殷实人家。
民国九年临近冬至的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大难临头了。听爸爸讲,当年他十岁,寒冬天,吃过晚饭,他吵着要和羊倌大叔去睡觉。在羊房里,大叔正给他说古今,忽然传来天崩地裂般地轰隆隆巨响,大叔嘴里喊了一声地动了,一把抢他背上,一蹦子跳出羊圈,圈门已经塌了。天摇地动,大地翻动,人站不住,他们二人爬在地上。只听见到处是轰隆隆的响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土腥味扑鼻,不敢睁眼。过了一会,大动(动即地动,地震,大动即大震)不见了,睁开眼一看,到处是白色土雾,羊圈不见了,院子不见了,牲口窑没了。又过了一会,庄里有人喊,谁家还有人没?他二人寻着声音找去,凑在一起的男女老少二十余人。大人们抱柴架火取暖,挨到天亮。
天亮后一看,后山嘴没了,成了溜坡。东西山劈成溜坡,上半截河沟填了一里多,成了一浪一浪的大土堆。惊异的是,李家场房和场边的一颗榆树,在两里外东南岘口的平地里孤零零地立着。
明白过来的爸爸开始哭天喊地。爷爷奶奶,二爸二妈都不见了。大伯分家后住在田坪北边的康家南岔,灾难较轻,一家三口幸免于难。两个姑姑出嫁,也逃得活命。
倾刻间的灾难,爸爸孤身一人,等大伯寻来,与乡亲们一道,挖出掩埋了亲人,离开了失去一切的第二故乡,变成了地主家的放羊娃。
我曾经多次追问过父亲,还有什么记忆。他总是说,吓损肠了,啥也记不起了,只知道哭。直到你大大把我引到康家南岔,给康家放羊才好点。
黄家岔我迁老坟去过,也见过了孤主李家老汉及乡亲们,都热情帮助我们,言说“听说你们在北里(西吉一带把北边一带即新塬、刘寨以北叫北里,意思是北边的地方)坐好了。”一看地形地貌,虽然过去了六十多年,还和爸爸说的一模一样。周围的大坪、苏堡、平复镇等乡都是大山劈裂,每条沟形成数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最大的堰塞湖当数党家岔堰,至今横亘在西吉会宁交界,年年吞没着人畜性命,成为当地一患。
伯父讲过那次地震发生时经历,很是奇异。
他说,那一天晚上,庄里的大窑里有大赌场,他要去参加。无奈,天快黑时,大地主家一个三岁多的男孩缠着他玩,又拉他去吃饭。吃了饭,又不让他走。那老汉只有这一个孙子,很娇惯,不敢惹,只得哄着背上浪。他心想背着看一转,回去哄着睡了又去玩。
进窑一看,灯火通明,人满为患,两边挨个坐着二三百人。正要看,那孩子在背上连踢带打,说是害怕腾,赶快走。边走边问,孩子说,唱戏的神将给人人背上插黄旗,只有咱俩个和先出去的老汉没插,害怕腾,快走。刚出来不远,天摇地动,过后一看,窑没了,山走了,掩埋了所有的人。真惨烈,他说,当地人讲,多少年后,还听见山下的人在说话。
这就是老人口中的民国九年大地震。一百年了,我们祭奠逝去的人们,也咀咒那次天灾,呾咒那该死的政府,祝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幸福的国家里一代一代的成长。
注:因为是口述,该文用口语的形式形象地表达。
征文前期系列文字链接:
【3】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兼记甄家铺消失和青江驿起名一百周年 || 作者 贠守勤
【4】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会宁大沟灾情记略 || 作者 杨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