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苏记·镇江金山寺:佛印留带(下)
元丰八年七月,东坡过润州,准备到金山寺拜访佛印,以答谢对方帮其买地之情。《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七中载:“《僧宝传》云:东坡元丰末年,得请归耕阳羡,舟次瓜步,以书抵金山了元禅师曰:‘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元得书径来,东坡迎笑问之,元以偈为献曰:‘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三门见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东坡拊掌称善。”
苏轼到达金山寺前,先给佛印写了封信,他让佛印不要出山迎接,以此效仿赵州从谂禅师迎接上等人的做法:“大王礼拜师,师不下床。侍者问:‘大王来,师为什摩不下地?’师云:‘汝等不会。上等人来,上绳床接;中等人来,下绳床接;下等人来,三门外接。’”(《祖堂集》卷十八)
继续上行
东坡用此掌故戏谑地说自己是上等人,佛印要用接待上等人的方法来接待他。但是佛印还是出山来迎接东坡,东坡以为这是调笑他为下等人,于是问之,佛印用一首偈语来说明众生平等。东坡闻后大为夸赞佛印的观念。此次东坡居住在寺内作了数首诗,其中有《金山妙高台》: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飞檐
东坡对金山寺内的妙高台颇为喜爱,他另外还写过一首《过金山寺》,亦歌咏了此台:
明月妙高台,盘涡月照开。
琳宫龙久住,珠树鹤能来。
云雾空中绕,帆樯槛外回。
无言卷石小,江左拟蓬莱。
而今此台仍是金山寺内的著名景致,于是我前往该地去一观。2020年10月24日,这是我第三次前往金山寺,虽然是疫情期间,游客仍然熙熙攘攘。购票之后,多了一道程序:出示健康码。正门之前被铁护栏隔断,所有的游人都要从左侧的检查口入内,入园的速度因此减慢了很多。
下视
走到金山寺门前,一队队游客都站在那里听导游讲着几乎一个字都差的故事,这里所讲主要是那块“江天禅寺地”匾额。据传访寺原名龙游寺,寺名的来由是因宋真宗赵恒梦游此寺。徽宗即位后,将其改为道观神宵玉清宫,后来又改回龙游寺。清康熙帝游览该寺时,赐名为江天禅寺,故此匾乃玄烨所赐。
法海洞
金山寺不仅被改做过道观,还有一度成为了基督教堂,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说在镇江见到过两座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教堂,该派在唐代时被称为景教。唐武宗会昌五年,皇帝听从道士赵归真的建议,对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均予以打击,而后将拆毁的寺庙建材用于修复太庙。各个寺院内的金铜佛像用于铸造钱币,此后景教在中国很少有流传,然到元代时,又再度兴起。按照元至顺版《镇江志》所载,当时的镇江府路总管马薛里吉思,此人即《东方见闻录》中所载的马尔·萨尔奇斯。据说此人某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天门打开了七重,有位神人告诉他,应当建七所教堂,于是他辞掉官职,在镇江建起七所“十字寺”。其中的云山寺和聚明寺乃是金山寺的一部分。
金山山顶
后来,元仁宗崇尚佛教,于是金山寺想拿回被基督都所占的一部分,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为此,元仁宗命赵孟頫撰写《金山般若院碑记》来证明此事。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金山在历史上为各个教派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镇江乃是金陵的屏障,故被视为两军必争之地,经过多次激战,金山寺沦为一片废墟。清同治八年,两淮盐商捐银三万两千两重修金山寺。1948年,金山寺再遭火灾,仅慈寿塔幸免,此后又得以修复,故总体看上去,如今所见的金山寺大多是新近修复的建筑。
尽收眼底
我前来此寺,首先想看的是东坡的玉带,我在网上搜得该玉带展呈于金山寺的四宝室,然我在平面图前查看一番,上面没有这个标注。因此我走入大雄宝殿内,先去找僧人了解情况。
大雄宝殿内有一位僧人在给信众解签,我向他请问四宝室在哪里,此僧人颇为和蔼,他说四宝室已改为博物馆,而后很耐心地告诉我,不要出寺一路向上走,就能找到该馆。
跟着导游下行
我感谢了他的指点,而后沿着右路步步登高,走到山腰时,偶然看到右手有一个院落,门匾为“妙高台”。于是想进内去探看东坡当年的登临之地,然这里的大门却关闭着,看来不属于开放区域。我试着推了一下门,竟然推开了,刚踏入院中,就看到右手屋内走出一位中年人,告诉我这里不是开放区域。我向他耐心解释,自己来此寺就是为了寻找东坡遗迹,而妙高台为重要一处,不会给其添乱,仅想在此拍几张照片。此人没再言语,我感谢其的美意,而后迅速探看妙高台。
又回到原处
其实妙高台比我想象的小许多,我估计其占地仅有一百多平米,而其中一半建成了一座仿古建筑,前方仅余二十多平米的空地,台的两侧靠近山体,另两侧悬于空中,有石护栏保护,余外,台上仅摆着一盆植物。右手的墙上嵌着一块汉白玉质地的刻石,但上面的字迹磨泐严重。
起舞
我正准备用相机拍下来放大细看,此时从室内走出一位年轻僧人,其颇为生硬地说:“这里不开放,你赶快出去。”我只好耐着性子又向他解释一番,边解释边拍照,而后转身向他请教博物馆在哪里,他问我有何事,我说想看东坡的玉带。此人瞥了我一眼说:“玉带不是给一般人看的。”而后继续催促我赶快出去。遇此况,颇无奈,只好走出妙高台,继续去寻找博物馆。
无法入内
出门后细想,妙高台应该不是这个模样,因为此台太有名了。宋建炎中,金兵南下破扬州攻镇江,宋将韩世忠率领几千水军在黄天荡围困金兵,两军对垒之时,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就是在妙高台上擂鼓助战。宋军由此士气大振,在此将金兵击退。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如此推论,当年梁红玉所击之鼓一定体量很大,而今见到的妙高台小门根本进不去大鼓,就更不用说那块空地面积之小了。
无意间看到了留玉阁
妙高台的这组建筑与左侧的庙宇相连,中间有个圆拱门,后面是登山的台阶,门楣的匾额匾额是紫金浮玉,不清楚此匾是否隐含了梁红玉的故事。可能是因为金山整体不大,使得本寺在山体上几乎盖满了房屋,不知在复建之时是否挤占了妙高台的面积。当年帮着朱棣夺取天下的谋臣姚广孝曾来过金山寺,为此,他写了首《与友人登金山寺》的诗:
八月凉生白苧袍,偶同多士过江皋。
楞伽室中寻旧迹,妙高台上听秋涛。
霭霭渚烟迷去鸟,依依沙柳系回舠。
人生无事须行乐,莫问头边有二毛。
宝带名蓝
姚广孝在此参观了楞伽室,同时登临了妙高台,于此听到扬子江涛拍岸之声,但是我所见到的妙高台却面冲镇江市区,向下望去,全是金山寺的庙宇,而长江在金山寺的另一侧,不知道姚广孝何以能听闻到涛声。而他说的楞枷室也与东坡有关,当年东坡在此抄写《楞伽经》,同时出钱三十万刊刻此经,东坡在《书楞伽经后》中说道:“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留玉阁内景
从历史文献看,很多人咏叹妙高台的月色,比如王阳明在成化十八年所写一首《金山寺》的诗中称: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遇到和善之人
金山虽小,但妙高台上的月光却照遍人间,清中晚期,麟庆在其著名的《鸿雪因缘图记》中专有一图就是“妙高望月”,麟庆在文中称:“丙申六月十有七日,余放棹瓜步,遥望修廊杰阁,金碧交辉,与夕照江光相激射,登山入丈室,观苏东坡所留玉带及御赐法物。”
麟庆比我幸运,在金山寺内看到了东坡所留玉带,当晚他住在了寺内,而后夜登妙高台。在麟庆的笔下,妙高台是何等之美:“适月出海门,其下波涛作水银色,不可瞪视。俄而光及殿鸱,茂林延之,漾漾如镂玉叶。少焉,月升天表,影印于江,一水一月,所印皆双,荡为碎影,澂若沦光,静观自得,心物两忘,觉外观万物而非我累,内观一心而非我有。爰作歌曰:天地廓如兮境至明,山比砥柱兮颂平成,月明如昼兮江流有声。”
不开放
可惜我白天去看妙高台都被轰了出来,若想体味妙高月色,恐怕更没那么容易,我还是先去看看东坡玉带吧,于是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一直走到了法海洞,关于他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然是《白蛇传》,因为该故事已经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故他的恶僧形象深入人心。但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却是金山寺的功臣,比如此洞的简介中完全没有谈到《白蛇传》的故事,讲述的乃是他在东林寺得法之后前来金山,看到这里殿宇荒废,他就寻得此洞在此打坐并且燃指一节,发誓要重修庙宇。某天,他在江边挖出一些黄金,地方官告诉皇帝此事,皇帝命其用黄金在此修殿宇,于是就有了金山寺。而法海也被尊为金山寺开山的第二代祖师。据说此洞内供奉有法海之像,可惜这里大门紧闭,门口贴着因疫情暂时闭馆的告示。
留玉阁外观
跟着游客一路登顶,站在平台上四望,镇江街景一览无余。一直走到这里,我方想起没有找到博物馆,此时听到某位导游跟他的团队说要带众人去参观妙高台。以此让我觉得是否有第二个妙高台,说不定玉带就藏在那里,于是我尾随旅游团一路向下走。
留玉阁下方偈是仓库
没想到走到山腰时,仍然是刚才我去过的那个院落,导游站在门前跟他的队伍讲述着这里的故事,而后说这里不对外开放,让我空欢喜一场。但有一位游客却大为欣喜,因为她发现了金山上少有的一块平地,她立即拿出一块红布站在平台上旋转了起来,她的一位同伴不停地按下快门,我看到这位女士的陶醉,但我却无意间注意到平台的另一侧有个跟妙高台同样大小的院门,门楣上刻着“留玉阁”。我立即想到了东坡的那个玉带,说不定他就是在这里给出了玉带。而此院的侧墙上嵌着一块石头,上刻“宝带名蓝”,想来说的也是玉带的故事。
碑额
这个院落的门也关闭着,我试着推了推,一下就推开了。进入院中,院内的平台跟妙高台大小相仿佛,但是这个院落的面积窄而长,所见庙宇也比妙高台内的房屋大。右侧的屋内有一位女士正在叠衣服,我主动说知道这里不是游览区域,只是想拍几张照片,她和善地点点头。遇到如此通情理者,颇令我感到温暖,但可惜在这里未能看到玉带。
宝塔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写过《登留玉阁二首》:
梦想金山寺,迢遥近十年。
远游思素侣,佳兴阻通川。
六代人何往?三山事杳然。
临流一挥手,怅绝渡江船。
缥缈凌云地,三山望不遥。
莺花环北固,云水错金焦。
一抹海门树,平分瓜步潮。
妙高台上月,今夜梦相招。
山景
这二首诗中均未谈到留玉阁中藏有玉带,歌咏的还是妙高台上月。不知道他前来此寺参观进,是否看到了东坡玉带。
不能忘
拍照完毕后,感谢了女士的好心,而后转到留玉阁的下方,其台下是几个窑洞状的门,但每扇门都是用的金属防盗门,说不定这里是金山寺的藏宝室。
清净了许多
沿着路径又转到了七峰亭,此处的侧墙上刊刻着古人浮雕,登旁后看到简介,原来雕像上是岳飞和金山寺名僧。沿着这一侧一路往下走,又回到了金山寺的山门。未能找到博物馆,也未看到东坡的玉带,这乃是此程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