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用药法象与五脏用药规律
一、用药法象
用药法象,先辨阴阳;
五味四气,奥义中藏。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寒热温凉,四气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辛甘酸苦咸,五味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气为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薄轻清成象,若茶之类,应天亲上;
味厚重浊成形,若大黄类,应地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中之清也;清阳实四肢,清中之浊也。
浊阴归六腑,浊中之浊也;浊阴走五脏,浊中之清也。
二、五脏用药简要
五脏用药,各有缓急。
生克补泻,四季当宜。
肝:肝德在散(欲散)。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辛补之。
肝之气发于春,春之气温而柔,乃阳气宣发之时,故肝有喜疏散条达之性而称其德在散。
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酸泻之,芍药。辛补之,细辛。
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肾乃肝之母,水能生木,以熟地、黄柏补之则以。
实,以白芍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心德在软(欲软)。心苦缓,急以酸以收之。苦泻之,咸补之。
夏之气热,为火之性,心气法于夏而属火,火之体烈而燥,势急而炎上,正所以用以协调柔润滋泽之德。
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
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肝乃心之母,木能生火,以生姜补之。
实,以甘草泻之。
脾:脾德在缓(欲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以辛泻之,以甘补之。
脾胃属土,法于四时长夏之气。春之气湿而柔,时至常夏,其湿柔至极,夏之气热而软,至长夏则其热之蕴积亦达至极,故长夏之气湿热俱盛而称之为暑。脾具缓德,体现在其所藏营的特性和功用。
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
实,则以枳实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肺德在收(欲收)。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以咸泻之,以酸补之。
肺之气法于秋,秋之气上承长夏之湿热,秋至则气转凉燥而湿热内收,故云肺之德在收。肺之气亦以降为顺,若气机上逆,则呼吸之气不能降纳于下,而有肺气壅塞不通于上的症状,治疗时可用辛散之药以开其毛孔肌肉纹理之闭塞,使肺气宣畅而通降,其“气上逆”诸证得解。
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黄芩。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
虚,则五味子补之。脾为肺之母,以甘草补脾。
实,则桑白皮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肾:肾德在坚(欲坚)。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也。以甘泻之,以苦补之。
肾气法于四时冬之气。冬之气阳气潜藏于内,因而天寒地冻,阴水因寒凝而坚冰,因水凝而地燥裂。故肾之气给予人体的德泽在于坚。
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虚,则熟地、黄柏补之。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实,肾本无实,不可泻。故无泻之药。
三、脏腑泻火药
脏腑泻火,皆有主药。
热毒壅盛,各得其妙,
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胆火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
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中医实战笔记:20911.3